媒体报道
大山里的映山红 —记内乡县夏馆镇湍源小学教师刘春莹
大山里的映山红 —记内乡县夏馆镇湍源小学教师刘春莹
发布时间:2016-10-27
从内乡县城行车60公里可以抵达内乡县夏馆镇,而湍源小学距夏馆镇又是一个60公里,这是内乡县最北的一所学校,距湍河的发源地仅有1000米。
1999年毕业至今,刘春莹一直在这样一个偏僻、贫瘠、美丽的深山学校教书。他身体单薄,性格腼腆,说话时会羞红了脸,含带着山里人的淳朴和热情。而正是他,用自己瘦弱的双肩挑起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以学习引导教学和管理
自从踏上工作岗位,刘春莹就不断给自己加压充电,自学完成了大学中文本科阶段的学业;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他订阅了《教育时报》等报纸杂志;为了做好班主任工作,他广泛钻研《做最好的班主任》等书籍,认真钻研班主任的工作艺术。
刘春莹善于总结教学方法,不管是教语文还是数学,他都注重培养学生活泼的个性,解放学生的思想,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数学课,他自制教具,用活泼的语言把抽象的课堂直观化、趣味化,使学生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上语文课,他注重抓学生的阅读、书写训练,在枯燥的识字环节,他把生字词编成小故事、儿歌、谜语,不但让学生牢固掌握了知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一个个聪明活泼,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成绩也是直线上升。
用心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刘春莹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了敦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他和教师们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抓好“十个九”,即九个学习好习惯、九个卫生好习惯、九个饮食好习惯、九个运动好习惯、九个礼貌好习惯等,培养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
为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刘春莹长年在校住宿。住校的留守儿童是他的“心头肉”,下午放学,他义务给学生们辅导作业;寒冬腊月里,他主动给孩子们烧水洗脸泡脚,半夜还查看孩子们是否盖好棉被,生怕学生们冻着。2014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学生杨明锞突发疾病,发烧呕吐,他怕耽误学生的病情,背起杨明锞一路小跑赶往村卫生所,直到学生输完点滴安然入睡他才放心躺下。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除此之外,刘春莹还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100元、200元都不在话下,其中有一个叫秦旭的学生,母亲失明、父亲残疾,家庭特别困难,在他的资助下,这名学生顺利考入南阳一所技校上学。
不忘初心坚守教育情怀
刘春莹的妻子没有工作,父母年老体衰,家里缺少劳动力,靠山吃山的当地人都在种香菇发财时,他却依靠一个人的工资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有人劝他也种香菇搞点外快,却没有打动他的心,因为在他心中,学校比家庭重要,教学比致富重要。没有别的办法,妻子只得到60公里外的娘家种香菇,让娘家人搭把手,赚点钱补贴家用。
2014年,刘春莹的父亲突然中风,作为唯一的儿子,他没有在父亲生病期间耽误过一节课。多年的辛苦劳碌,使这位瘦弱的校长身体亮起了“红灯”,过早地患上了高血压等疾病,但这没有影响他的工作热情,还总是笑着对劝他治疗休息的教师们说“小事儿,不用治疗,不用休息。”
刘春莹坚守了17年,虽然经历了很多风雨,却没有改变他从教的决心和斗志,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星星点点的往事,都如云烟一样散去了,留下了他最澄明的教育热情。“现在一切都好起来了,山村教师生活补贴落实得很好,我打算一直坚守下去,为了这儿的孩子们。”他笑着,泛着红晕的笑脸如同这山中盛开的映山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