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河南产业扶贫落地生根

河南产业扶贫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2016-10-21 2016年10月20日 大河报 F03版:报道·聚焦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6-10-21

p25_b.jpg

 

        “聚爱”的另一层含义

    “内乡县产业扶贫已成为全省典型了。聚爱合作社目前已有1700余贫困户加入,将来全县13000余户贫困户都要加入合作社,每季度收入不低于800元。”10月17日,南阳市内乡县政府人士向记者介绍内乡产业扶贫时表示,“县里的目标是将聚爱合作社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合作社。”

    这位政府人士所言不虚。10月13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扶贫现场会在南阳市内乡县召开。这种典型引路的现场会模式,就表明了内乡县是作为全省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向全省各县市介绍做法和经验。

    与会的政府人士直言:“实地观摩后,内乡县产业扶贫模式和有声有色的工作成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整体上内乡县产业扶贫呈现出“路子准、步伐快、效果好”的新气象。

    内乡县产业扶贫有什么样的经验呢?内乡县政府人士表示,创新的产业扶贫模式,是内乡产业扶贫的最大特色。据介绍,内乡县产业扶贫在实践中探索出“5+”模式,即“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金融机构+政府”五位一体的资源整合模式。

    在内乡这一产业扶贫模式的探索中,全国最大的一体化生猪养殖企业牧原集团承担了龙头驱动作用。

    10月15日,牧原集团人士告诉记者:“牧原集团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结合内乡县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率先在内乡成立了聚爱合作社,要实现养殖扶贫的全覆盖模式。”

    据介绍,聚爱合作社是以贫困户入股的方式成立的,金融机构向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提供一定数额的贷款,政府通过自身的平台公司为贫困户的贷款做增信,合作社拿到贷款后从事猪舍建设,然后租赁给牧原集团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以此作为贫困户的分红和付息收益来源,贫困户每年获得不低于3200元的回报收益。

    上述牧原集团人士介绍,在“5+”模式中,贫困户在合作社运营过程中只受益不承担风险,金融机构实现了贷款的投放,部分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委托的脱贫攻坚任务;对政府来说,除完成应尽的脱贫攻坚任务之外,充足的贷款投放给县域经济发展拓展了更大空间;公司也获取了进一步发展的资金需求,达到多方共赢和精准扶贫的目标。

    显见,内乡县的聚爱合作社,不仅凝聚了政府、社会和企业的爱心,更重要的是整合了多方资源,为贫困户带去了“脱贫致富”的新能量。

    产业扶贫在路上

    眼下,产业扶贫已作为政府扶贫工作重中之重的举措来落实,全省各地像内乡县这样的产业扶贫典型还有不少。在10月13日的产业扶贫现场会上,除了内乡,还有淅川、嵩县、卢氏、滑县、台前县等分别就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扶贫工作交流了经验和做法。

    显见,产业扶贫模式已成为扶贫工作的主要抓手。

    濮阳市台前县是全省唯一一个光伏扶贫工程重点县,为充分发挥光伏扶贫政策优势,台前县大力发展光伏扶贫产业,先后与华电集团、中建材、大亚集团等沟通对接并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台前县扶贫工作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在全县初步选定3000户、1.2万人纳入光伏产业扶贫计划,并制订了《光伏扶贫实施方案》,明确在孙口、清水河、侯庙3个乡镇先行示范,每个贫困户可实现稳定增收3500元。”

    这位负责人还介绍,在示范点,孙口镇与中建材(江苏)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分布式家庭发电项目,沿临黄堤确定孙码头、孙口、张塘坊、西白岭等6个村为试点,一期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选择年迈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50户群众安装发电设备,逐步推广,力争实现300户群众脱贫。

    洛阳市嵩县则探索了贫困户产业扶贫养羊新模式。记者从嵩县的产业扶贫经验中看到这样一个产业扶贫案例,在嵩县旧县镇马店村,村委会集合政府的扶贫资金,不再发放给贫困户,而是利用这笔资金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带动160户贫困户入社,然后以合作社平台为贫困户贷款增信,贫困户从种羊公司那里购买种羊与服务,贫困户只需在两年内按每只种羊上交3只羊羔,公司为农户还本付息,繁育的其余羊羔归农户所有。每年扣除饲养成本等,其余的都给贫困户分红。“资金打捆、统一养殖、每年分红”。目前这个村的合作社养殖规模已达1400只,今年第一个分红周期,每个贫困户可分红1400元左右。

    “实践出智慧。在产业扶贫的道路上,全省各地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创新产业扶贫的方式,为当地贫困户‘定制’脱贫模式,为河南产业扶贫工作提供了鲜活案例。”河南省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陈明星告诉记者。

    市场资源整合的优势

    产业扶贫归根到底,仍然是企业扶贫,即当地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共同发展,不过,在政府的引导下,这一精准扶贫的背后,是多个市场主体参与并通过产业开发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生产关系的重组难题,比单个企业的市场驱动成效显著。陈明星认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管是内乡产业扶贫模式,还是台前、嵩县等其他的扶贫模式,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对市场资源的有效重整。

    牧原集团人士介绍,公司参与产业扶贫,不仅是政府的号召,也是企业成长的责任和发展的需要。20多年来,公司立足南阳,辐射全国,成长为全国知名的生猪养殖企业,回馈家乡,是企业责无旁贷的事,通过市场的手段带动乡邻共同脱贫致富是分内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政府探索的产业扶贫模式符合市场运营规律,也符合公司的发展需要,公司牵头带动贫困群众发展顺理成章。

    记者发现,不管是内乡模式由五方参与(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金融机构和政府),还是台前县的产业扶贫模式以及嵩县的产业扶贫模式,都有一个合作社的纽带和平台。其实,农民合作社并不是新鲜事,不过,这一次合作社的功能获得了新拓展,它把贫困户组织起来了,相当于把产业发展需要的资源——市场、人与资金,实现了有效整合,调整了原本个体、松散的生产关系,重构了资源配置方式,集合起来反而有了更大的市场驱动能量。

    在内乡产业扶贫模式里,记者注意到,聚爱合作社已有入社会员1700多人,这么大的规模本身就为生猪养殖带来了劳动力数量和资金规模,参与到生产中去,这种有效的资源整合,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资源。

    事实上,除了通过调整多方市场力量、整合资源之外,这一次精确扶贫的含义里,还有着更贴近市场的产业扶贫模式创新。这与企业参与扶贫,按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有关。人们看到不同的县有着不同的模式,其实正是因地制宜开展扶贫的表现。他们根据区域优势产业情况,不管是种植还是养殖产业或者农民生产习惯搞扶贫,其成效值得期待。

    10月13日,在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上,省政府负责人在讲话中强调各县在产业扶贫中,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业、特色加工业、电商流通业,努力形成产业链条较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贫困农村发展新格局”,其实就是要求各地在产业扶贫上要走出自己的路子。

    “造血”也需要培育市场意识

    在以往的扶贫工作中,企业参与扶贫往往是简单的资金支持或相同行业的资源互用,这种扶贫形式短期来看效果明显,解了一时之需。但“天干难解久渴”,“输血”式扶贫尽管有着良好初衷,事实上却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也让企业有心扶贫却裹足不前。

    产业扶贫,本质上属于对贫困户的“造血”能力培育,这与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输血”无法形成当地自发而持续的发展势头,甚至返贫现象屡有发生,已成为传统扶贫模式的“病灶”。

    陈明星认为,获得成功产业扶贫经验的县都因地制宜规划了产业布局,实现依靠特色产业,打造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实现产业扶贫方式由“输血”救济到“造血”自救的根本转变。

    “内乡县在规划产业扶贫中,有着明确的思路,依靠当地特色的种植和养殖优势产业,坚持科学发展、因地制宜和集约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土地等资源现状,合理确定产业规模,产业布局要相对集中连片,并配套建设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内乡县政府人士介绍。

    眼下,内乡县产业扶贫又探索了“1+2+N”模式。上述人士介绍,“1”是指持续推进和发展内乡县以核桃、烟叶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2”是指在县域范围内形成光伏扶贫全覆盖和养殖业扶贫全覆盖,“N”是指内乡县大力推动产业发展百花齐放,鼓励各类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的多样化发展。

    不过,上述人士也反映工作存在的问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还是存在的。对通过发挥贫困农户本身的动能,来解决个体的贫困问题,仍然存在观望和消极的态度。

    “培育贫困户的市场意识比较重要,我们通过把贫困户集中起来,发挥合作社在解决贫困户思想认知方面的作用,以‘抱团发展’来宣传发动引导贫困户主动参与到脱贫中来,让贫困户也成为市场主体,参与到市场经营中来,我认为这是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关键之处。”上述人士这样认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