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古代衙门官场礼仪(上)
古代衙门官场礼仪(上)
发布时间:2016-10-14
封建社会官场上称谓和礼度,言谈举止极有分寸,稍不注意就会“失仪”,轻者要罚俸,重者则会降级、丢掉官职,甚至判刑。衙门,作为封建社会最基层的县级官署,不但与百姓联系密切,而且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官场,也有一套行之有序的官场礼仪。
宾主进门礼仪
仪门,顾名思义为礼仪之门,是衙门主官迎送宾客的处所。拜访的文官到此要下轿,武官到此要下马。
封建时代不同品级的官员相见,有繁杂的礼仪程式。一般品秩相当的官员来署,宾客至官署时,主人属吏入门通告。宾到仪门下车(马)。衙门主官只需到仪门外檐下作揖相迎。然后宾从仪门中门而入(内乡县衙有东门、中门、西门之分,东门称生门,供人日常出入;中门称迎宾门,平时紧闭,只有进行迎接礼仪时方打开;西方称死门,平时紧锁,只有处决犯人时方打开,把犯人从此门拉出行刑),主从东门进入,到厅后,各再相拜。品秩低下的官员拜见衙门主官,只能走仪门的东门进入。
此外,“凡与客人者,每门让于客”,客人进门,主人相迎,每道门都要让客人先进,主人入门走右边,客人入门走左边,主人上台阶走东阶,客人上台阶走西阶,走东阶的要先抬右脚,走西阶的要先抬左脚。
下级拜见上级
下级官员初次拜见上级官员时要身着公服,由主人属下引领,自东阶升堂,到长官面前,首先将写有自己职衔、履历的名柬交于上司验看,口称“卑职给大人请安”,行半跪礼,长官请下级就座,下级须谢坐。就座后,侧身面向长官,取半坐姿势,回答上司第一句话时,一般要起立作答,待长官示意坐下后就座。
唐以后流行敬茶礼俗。客人就座后,端上一杯清茶,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第一杯茶只斟三分之二,客人要稍品尝即放下。第二道茶,可边品边谈,进入拜访正题。等主人给客人斟第三道茶时,客人就应起身告辞。古代一些达官贵人,又有“端茶送客”规矩,客人起身告辞时,主人要端起自己茶杯以示欢送。后有的主人要下逐客令,也举杯示意,下人马上会喊一声“送客”,客人要知趣离开。
品官相见礼仪
品官相见,有揖拜、公聚序坐、回避等礼节。
品官揖拜。洪武二十年(1387年)定:公、侯、驸马相见,各行两拜礼。一品官见公、侯、驸马,一品官居右,行两拜礼,公、侯、驸马居左答礼。二品见一品,揖拜同上。若三品见一品,四品见二品,行两拜礼,一品、二品答受从宜,余品以此便行礼。若有亲戚尊年之分,从行私礼。洪武三十年(1397年)令:凡百官以品秩高下分尊年。品秩相近的行礼,则东西对面而立,卑在西,尊在东。其品秩相差二三等的,卑在下,尊在上。相差四等的,则卑拜下,尊坐受,有事则跪地奏报。
文武百官公聚,依品秩高低排座次;品秩相等依衙门次第分座次。若王府官与朝官坐立,各按品级,皆在朝官之下。
品官相见回避。洪武三十年(1397年)定:驸马遇公、侯、分路而行。一品、二品遇公、侯、驸马,引马侧立,等公、侯、驸马过去后再行。二品见一品,趋右让道而行。三品遇公、侯、驸马,引马回避;遇一品,引马侧立;遇二品,趋右让道而行。四品至九品官,皆按此例递差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