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菊乡记
菊乡记
发布时间:2016-10-13
综观文献记载和诗词流传,可见内乡菊花自汉代以来已名扬天下,彪炳史册,并具有独特的地理文化标志。
一是菊花的源发地在内乡,汉代胡广植株入京师洛阳,尔后又传植于天下;二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菊“杭菊花”(浙江杭州)“邓菊花”(河南邓州)“怀菊花”(河南焦作)“滁菊花”(安徽滁州)的“邓菊花”就在内乡境内,并是以上菊花开枝散叶的原生地;三是佐证了清代以前菊潭菊花最为著名;四是,菊潭之水能健身,菊潭曾是长寿之乡;五是中国的菊文化产生、发展、氤氲于内乡菊潭。
繁植的地理优势
内乡地处南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5.1℃,年均降雨量830毫米左右,年均无霜期236.2天,年均日照2019小时,宜于南北植物生长,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3%,自古就有“茂林修竹之地”美誉,也正因如此,菊花在这里繁茂生长了三千多年。史载,东汉胡广经内乡移植培育野生菊品种达31种之多。宋,刘蒙泉编著的我国第一部菊书《菊谱》记载名菊有35种;到明代李时珍时,已是“菊之品九百种”,菊品达到第一个高峰期。到了近代,有一千余种,据统计,现今菊花品种已有三千多种。
人文景观优势
内乡菊花由自然生态到人工培植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历代豪客侠士不仅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感慨诗词,而且集聚了许多人文景观,为日后的菊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菊花古对联
在内乡县古县衙遗存有两副对联:
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 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上联说的是做治理菊潭的地方官,责任重,压力大,如同顶天的柱子一样,感到无比沉重;下联说的是爱护郦县的百姓,脚踏实地在本职内干上十年八年,不去谋求升迁。
依宛镇,连丹郧,高圣故里 接秦晋,瞩荆襄,郦邑菊源。上联的意思是,内乡东边与南阳、镇平为邻,西边与丹江、郧县相连,这里是商圣范蠡故里;下联是说,西北接陕西、山西,远望湖北的荆门和襄阳,这里是郦县菊源。
而在内乡县衙门楼上方悬挂的“菊潭古治”匾额,更是菊韵犹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