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内乡 创出扶贫新路子
内乡 创出扶贫新路子
发布时间:2016-08-10
|
||
本报记者 张松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内乡县余关镇黄楝村,但见碧水环绕村庄,房屋白墙红瓦,平直的村间道路、成排的路灯、功能齐全的广场,以及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可谓一步一景。
今年以来,内乡县紧盯“精准”二字下功夫,探索建立“产业+电商”、易地搬迁、就业推动等扶贫模式,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自身活力,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脱贫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产业+电商 脱贫富民新路子
“刘营村15户农民发起成立食用菌合作社,利用麦秸、牛粪、玉米芯等材料种植双孢菇。合作社现已发展菇棚77座,采取‘合作社+党支部+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每两座菇棚帮扶带动一户贫困户。”灌涨镇镇长张书杰向记者介绍。
内乡县源泰食用菌合作社一座菇棚年收入达2万元,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可解决300人就业,人均年收入在4000元以上。同时,双孢菇营养基下架后,可作为有机肥循环利用,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赢。
内乡县把扶贫开发与发展优势产业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十万亩核桃、十万亩油桃、十万亩茶叶、十万亩烟叶”的“四个十万亩”大产业带动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同时,大力推广以草腐菌和金钗石斛等为主的特色产业,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特色经济园区。发挥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带动作用,强化其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该县还把“互联网+”理念融入扶贫开发中,建立县电商产业孵化园和培训基地,建成农村淘宝网店43家,吸纳36户贫困户发展电子商务,带动特色产品“卖全国”。今年还将强力打造京东集团电商扶贫示范县。目前,余关镇黄楝村安装17千瓦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已顺利并网发电,户日均效益百余元。
易地搬迁 安居乐业新家园
“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使俺住上好房子,还安排了新工作。”在余关镇黄楝村,搬入新居的王廷会感激不已。
今年53岁的王廷会,家庭负担重,脱贫难度大。结合他家情况,该县对王廷会一家实施了易地搬迁,从原来陈旧的屋架房住进了翻新的平房;介绍他到牧原公司上班,每月2000元工资,年收入可达2.4万元,实现了就近务工;通过“公司+支部+贫困户”模式,实施光伏扶贫,一年可给他家3000元的分成;通过国家、牧原公司和农业部门出资为贫困户建立沼气池,实施沼气扶贫,年可为他家节省燃料费500多元。通过这几种帮扶措施,王廷会家一年收入近3万元,今年就能够成功脱贫。
为确保贫困户如期实现精准脱贫目标,该县在易地搬迁工作中,积极探索“压茬搬迁、梯次推进”模式,鼓励部分经济基础稍好的农户到社区、集镇或县城购买存量房,原住房屋经评估作价给特困户居住,切实解决部分房舍差、生活艰难贫困户的居住问题。
余关镇子育村地处浅山丘陵区,居住环境差、用水难、交通闭塞。为彻底改善这一现状,子育村在贫困户自愿搬迁基础上,进行集中安置。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差异化补贴政策,鼓励贫困户向集镇、社区、城区搬迁。制订搬迁对象的就业、就医、就学规划,使其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2016年至2018年,内乡县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1738户5667人。今年,将搬迁贫困户484户1610人。
就业推动 拓宽增收新渠道
“现在年纪大了,出门打工都没人用,在这儿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农忙时还能干点地里活,工钱是计件,一月拿个1500多元,怪美。”在仙鹤纸业切纸加工车间,灌涨镇杨集村村民刘喜芝聊起待遇满脸喜悦。
这是该县通过抓就业,拓宽脱贫增收新渠道的又一举措。通过对土地资源、就近就业、扶贫资源精准调控,创建“扶贫车间”,该县仙鹤特种纸业把车间搬到贫困村,把厂区建到贫困群众家门口,让贫困家庭就近就业。目前,全县有30个贫困村建成切纸加工车间,3100余人实现务工增收。
围绕到2017年年底实现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有一人转移就业的目标,内乡县还实施龙头帮带,牧原公司发挥自身优势,优先聘用贫困家庭劳动力,建立有机蔬菜基地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免费为贫困户提供沼气安装和使用,成立1500万元教育基金,助力教育事业、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此外,积极开展返乡创业帮扶,带动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加强技能培训,投入各类培训资金500万元,对贫困户进行林果、食用菌、电脑操作、汽车驾驶等技能培训,启动“千人电商培训计划”,组织开展电商培训4期,培训人员300余人次。
内乡县尚有贫困村68个,贫困户13605户39156人。今年,该县自加压力,打出精准扶贫“组合拳”,组建88个工作队,选派88名第一书记,275名优秀年轻干部全部驻村帮扶,35名县处级干部,县属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到乡到村到户,制订全年稳定脱贫目标计划,扶贫攻坚氛围浓厚,干群信心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