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神秘的县衙大堂
神秘的县衙大堂
发布时间:2016-08-05
大堂东梢间为“简房”,简书(即简房师爷,属礼房管)在此负责知县出巡时的仪仗、公文夹等,平时收管青旗、蓝伞、蓝扇、大铜锣等器物。西梢间为“招房”,招书(即招房师爷,属刑房管)在此负责知县升堂审案时所需的朱笔、墨笔、铁砚以及原、被告供词笔录等。清代知县升堂前,先由书童将醒子(即惊堂木)、朱笔、墨笔、红黑两个砚台、笔架、红绿头签、签筒等一应用品摆放于公案上,将印盒、印垫放在印架上,将朱、墨都研好待用。然后衙役传唤原告、被告等到齐后于班房待审,招房将原被告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事由等填入表格内,一切都准备完毕后,刑房、招房、站堂衙役排衙,齐喊堂威,堂役击堂鼓三声,知县身着官服从暖阁东门进来,入座后开始审讯,用朱笔点名,刑书唱名,皂役传唤,原告跪东边跪石,被告跪西边跪石,有功名的举人、秀才、官宦之类,则面向外跪于大堂前的滴檐上,或者站着不跪。所谓“礼服君子,法治小人”。等到确实证明他有罪时,命礼房师爷摘去其顶戴花翎,革去其功名,然后才面向知县跪石。对于拒不认罪的,施行笞杖刑讯,有招书记录口供,知县亲自点朱加印,批出判词。审理完毕后,知县再由暖阁的西侧退堂,这时衙役再击鼓三声,叫作退堂鼓,至此,整个堂审结束。
大堂仪仗
暖阁旁靠墙摆放的是知县下乡出巡时用的仪仗,这些都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清代五品官的全套仪仗包括青旗、铜棍、蓝伞、蓝扇、皮槊、官衔牌、鸣锣开道时所敲的锣。锣的锤数是根据官职的品级而定,三品官以上的敲七至九锣,四品官以下的敲三至五锣,七品官敲三锣半。所谓的半锣,就是将锣敲响后立即用手捂住,没有回音即可。老百姓听到锣声后,坐着的要站起来,扎白头巾的要取下来,以表示对知县的敬重。县官的仪仗除他本人使用外,如果他的母亲和夫人来了,要打着全副仪仗大张旗鼓地去迎接;而他的父亲来了,只能和常人一样悄悄地进来。这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妻以夫荣、母以子贵的封建礼教。众所周知,过去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做官,但他们丈夫或儿子做了官,皇帝就会封她们为“诰命夫人”等称号,这也是对妇女们“三从四德”的一种补偿和奖励。
整个大堂是内乡县衙最高大雄伟、最核心建筑,它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几经风雨却奇迹般地得以完整保存,幸运地成为一处弥足珍贵的历史标本,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政权建设和古典建筑的艺术风貌以及衙门文化,无疑都具有重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