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家风聚人气 教风育俊才

家风聚人气 教风育俊才

发布时间:2016-01-19 2016年1月18日南阳日报第A4版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1-19

家风聚人气 教风育俊才
——记内乡县复兴中学董事长符明涛和他的教育团队

    

res01_attpic_brief.jpg

符明涛一家人在改造成办公室的符氏宗祠前合影

 

res03_attpic_brief.jpg

符明涛给教师们介绍作业通报的管理价值

 

    巍巍伏牛山,代代出英才。

    自伏牛山系奔腾而成的湍河水,从内乡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穿境而过,不知养育了多少仁人志士和文化名人。在内乡县城湍河东畔——湍东镇东符营村,就有这么一户符姓人家,呕心沥血兴办教育、培育人才,举家造福乡梓,成为内乡教育界的一朵奇葩。

    74岁的符明涛就是这朵奇葩的培育者。他坎坷从教一生,依然痴心不移,58岁开始创办复兴中学,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打拼,树起了复兴中学这个熠熠闪光的教育品牌。

    符明涛现在是复兴中学董事长。受家庭熏陶,符明涛从小就对教育充满向往,立志从事教育事业。1965年从内乡高中毕业后到东符营学校任教。1978年,符明涛又到原邓县九中代课,后到黄石庵林场子弟学校任校长。为了提升自己,干好工作,他积极参加自学考试,1987年取得中文大专学历。多年苦中作乐、奔波劳碌的教育生涯,使他对教育产生了深深的依恋和热爱,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教育理念,也造就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更激起了他心中久久埋藏的梦想: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拥有一所自己创办的学校?

    梦想的实现需要行动的指引。1998年,56岁的符明涛,依然壮心不移,前往南阳一所民办学校任教。在做好教学工作之余,他积极学习民办学校办学经验。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符明涛更加坚定了自己办学的信心。2000年春天,他竭力动员家人办学校,筹划学校建设,招收教师和学生,开始缔造自己梦想的“复兴家园”——复兴中学。

         美德传家 和睦一家亲

    符明涛说:“我这一生最欣慰的事儿,就是把孩子们都带到教育事业中来,全家人共谋教育、相亲相爱,我们很幸福。”

   【教育世家】

    在新中国成立前,符家在东符营村是个大户,新野、南召、邓州、淅川、西峡等地的符氏族人,逢年过节都要到内乡的符氏宗祠隆重祭祖。符氏家族源远流长,传至民国他爷爷这一辈时,仍然是家风纯正、孝廉正统。其爷爷自江南警务大学堂毕业,时任内乡县第一区区长,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为家乡做了不少实事儿。其父亲符光文性格温良,思想进步,新中国成立前利用捐助家资和向地方乡绅筹款的方式,创办了内乡县第九小学;其母王素月,贤良淑惠,知书明理,毕业于河南女子师范学校,1930年在内乡县创办了女子学校。爷爷去世后,符家把自家的几百亩地分解变卖,所得资金大都投入到教育上。

    家风严谨正统的符家,为符明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父辈思想的熏陶下,他自小就热心公益,立志长大报效国家。步入教育行业,只是他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当看到曾任教的东符营学校因为生源不足问题被教育部门停办时,当看到东符营村民风淳朴,孩子们求知无路时,这位性情温厚的老人沉默良久,感慨万千,立志办学的思想如决堤的洪水,顿时喷涌而出,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办学的神圣事业中。

   【举家从教】

    从学校开班时的6名教师,90多名学生,到目前的34名教师,630多名学生,复兴中学经历了一个蝶变的过程,其中艰辛可想而知。“这是神圣使命的召唤,这是乡亲们殷切的期望。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投身这项事业,就一定要把学校办好,办出品牌。”符明涛说。

    自己办教育还不够,符明涛还让家人都从事教育事业。当然,这种想法不是没有阻力的,大儿子符侃是他啃的第一块“硬骨头”。2000年,敢闯敢拼的符侃打算在长葛县承包项目大干一场。而这时父亲却打来了让他回乡教书的电话,他听到这一消息时,顿时惊呆了,让他放弃事业,“毁”掉前途,符侃百思不解。为了说服儿子,符明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耐心说服下,这位孝顺的儿子忍疼割爱回到了老家。

    现在已经是校长的符侃颇有感慨地说,当时让他回乡教书真是一万个不情愿,但父亲语气坚决,根本不容许他有回旋的余地。根据公司的发展来看,如果一直做下去,他的身价早已上千万了。当问及对当初的决断是否后悔,现在对父亲是否抱怨时,这位坚强的汉子当即摇了摇头,笑呵呵地说:“父亲的做法自有他的道理,抱怨倒没有,遗憾有一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是觉得从教好!”

    符侃的妻子刘蕾是被第二个吸收进团队的。她和符侃是大学同学,父母是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的干部,有着优裕的家庭环境,然而在符侃的带动和劝说下,她毅然放弃了优越的生活,辞去了稳定的工作,远离家乡和亲人,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复兴中学。

    二儿子符曦2001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后直接被某水电局聘任,符明涛以其大哥大嫂的事例为鞭策,把二儿子符曦也“拽”回了家。

    符曦的妻子谢睿2002年自南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复兴中学教学。为了干好教学工作,她在工作之余自学了本科课程,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现在教毕业班语文课,兼职女生辅导员、师生心理咨询师,而且还是东符营村的村干部,连任内乡县三届人大代表。

    三儿子符腾因为身体原因,2009年高三下半期休学,第二年没有复读,被父亲劝回家服务教学工作,负责学校的水电、办公、伙食等。三儿媳张敏鹏高中毕业后,就到复兴中学代课,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她自学考取南阳电大本科,现在教毕业班政治课。

    符明涛的爱人苗玉,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来没有为老伴的事儿红过脸,在身后默默支持着符明涛。办学要钱,她不说二话;人手不够,她就主动帮忙,为学校食堂洗菜做饭、为学生缝补衣服、为校园打扫卫生等,一天到晚没有闲着的时候。

   【家和业兴】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

    符明涛和他的一家人,生活上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工作中互帮互学,齐心协力搞教学,直到今天,全家14口人还没有分家。符家人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风家教,拨动着时代的旋律,传递着社会正能量。

    当年为了让儿子们回来教学,符明涛的高薪许诺其实就是一个幌子。为了学校的发展,除了其他教师,儿子、儿媳十几年都没发过工资,个人所得全部用在了办学上。一家人心系教育,从来没有为此事发生过争执。直到2014年,符明涛才为儿子、儿媳办理了工资卡,按月给他们发放工资。符明涛说,“这些工资孩子们也都没舍得花,他们说先攒着等学校以后发展时再拿出来。”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幸福是工作的动力。符明涛的几个儿子都是被硬拽回来教书的,虽然当时有点小情绪,但是他们都一心扑在工作上,从来没有因为多干活而红过脸,相反倒是由于教课时间少而争执过。符明涛的大儿子符侃,教学上是一个多面手,从教以来,除了英语什么学科都教过,而且教学成绩突出。2013年~2014年,他教3个毕业班的历史和政治,同时还主持着学校的全面工作,工作量大而繁琐。当时,一位教化学的教师中途辞职,符侃就承担起了3个班的化学和历史。为了弥补那位教师所缺的课程,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最终在中招考试中,所教的历史、化学在全县分别取得了第二、第三的好成绩。

    其他几个儿子也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工作中各尽其责,生活中牢牢抱团。“孩子们都特别孝顺,经常给我们端茶送水、捶腰捏背,尤其是二儿媳,还经常给我和老伴洗脚。”说起儿媳妇们的孝顺、和睦,符明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良好的家风家教,耳濡目染的影响,是向教师、学生传播孝道、和谐的无声力量。复兴中学的教师和学生们,就是这样融入了爱的征程。

    以爱育爱 春雨化甘露

   “教师的事儿就是学校的事儿,教师和学生的不满就是学校的不足。看到教师们乐于奉献,学生们健康成长,我们就快乐。” 符侃说。

   【将心比心】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对于“旱涝不保收”的民办学校来说,留住教师难,留住优秀教师更难。如何留住教师?复兴中学采取传递亲情的方式,温暖了人心,把教师们一个个留了下来。张建华、曹春兰、甘霖、赵占英、赵丽侠、刘汉霖等教师在复兴中学一干就是十几年,由于教学成绩突出,虽然被其他民办学校 “挖”过多次,但他们都不愿离开复兴中学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学校有一部轿车,一部面包车,专门处理学校公务和服务教师。如果是哪位教师家里有急事,或者婚丧嫁娶,不用多说,这两辆车首先跑在前面义务服务。教师家里的事就是学校的事,找人跑腿,花钱办事,从不计得失。”校长符侃说。

    曹春兰在复兴中学已经干了15年,由于离家较远,每个周末学校就安排车送她回家,在生活上也给她关心照顾。曹春兰刚入校任教时,符明涛的爱人帮她做饭、看孩子、洗被单,像亲闺女一样对待。学校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曹春兰感动得热泪盈眶,发誓要在这个学校干一辈子。外校曾高薪聘请过曹春兰,但被她一口回绝:“符家人对我这么好,咱要将心比心呀!”

    教师孙新潮是2010年到复兴中学工作的。他曾在外校任过教,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个科研型教师,工作能力突出,很快被学校委以副校长重任。当谈及学校对教师们的好时,他满怀感激地说了很多。

    2013年秋季,孙新潮的女儿到信阳师院上学,为了不耽误工作,他打算让女儿自己去报到。学校得知这个情况后,马上安排人把他的女儿送到学校安顿好。2013年初冬,身为董事长的符明涛看到孙新潮的床上只有一床薄被子,就悄悄拿了自家一套新被子放在他床上。后来,当孙新潮在县城买房子,经济困难,校长符侃就及时送来几万元现金,为他解决燃眉之急。

    教师张建华是见证学校成长的元老,是学校的精神支柱,虽然临近退休却依然忙碌在教学一线。当谈及退休的话题时说:“在这个学校领导关心,同事暖心,学生贴心,真是舍不得离开呀!”

   【润物无声】

    在私立学校,如果没有好的教学质量、没有管理特色,生源就没有保障。自办学以来,复兴中学始终和公办学校一样,肩负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无条件地接纳周边5个村的适龄学生。同时,还接纳一些外乡转来的“问题”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现状,复兴中学采取了亲情教育、亲情管理的措施,用浓浓的爱,转化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使他们在复兴中学得到了健康成长。

    以爱疏导、潜移默化的亲情教育,是复兴中学的一大亮点。学生郭明,从邓州市转入复兴中学前,曾因偷抢、喝酒、上网一共转了四个学校,到哪个学校都因表现差被学校劝退。家长万般无奈,把郭明送到复兴中学。当时有不少教师和家长劝说符明涛,不能收下这个“问题”学生,但符明涛自有主张,他一直认为教无定法,转化不了学生,只是方法和耐心还不够。郭明入校后,符明涛采用避其缺点,包容过去的方法,鼓励引导他树立信心。在学校和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郭明幡然悔悟,发奋努力,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内乡县一高中,并且毕业后在部队考上军事院校。

    现已考上北京体育大学的张涛,2008年因为上网、打架而无法在原校上学,父母迫于无奈,把他转到了复兴中学。经过班主任张敏鹏悉心教育和耐心辅导,张涛悬崖勒马,完全转变过来,学习异常努力,经常主动找老师问问题,最终把所有落下的课程都补了上来,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内乡县一高中。

    周建鹏,性格火烈倔强。2006年因为经常结伙打架、上网、逃学,不思上进,父母为他操碎了心。绝望的母亲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周建鹏送到复兴中学。符明涛见到周建鹏时,感慨地说:“多好的一块玉呀,我们得好好雕琢!你让孩子留下吧!” 符明涛的一句话,如一束阳光温暖着周建鹏母亲的心,她顿时热泪盈眶。

    而这位不服管教的学生,来校当晚就从厕所翻院墙逃了出去。对于他的突然失踪,学校几乎是发动全校的教师四下寻找,才把他“请”回来,经过各位老师的悉心调教、耐心感化,终于使这个孩子理解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也认识到自己的年少无知,端正了人生观、世界观,树立了远大理想。从此他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2010年由内乡县一高中考上河南传媒大学。2015年参加县政府办公务员招聘考试,获得笔试第二,面试第一的好成绩。

    在复兴中学,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而且他们对母校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只要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不管是上大学的、当兵的、参加工作的,还是打工的,每学期每个月都会有一些来母校看望老师们。”说到这里,符明涛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化作春泥】

    在复兴中学教师的心中,学校即自己的家庭,学生即自己的孩子,他们把自己化作春泥,把爱付诸教育,把爱心献给了学生。

    教师符浩从教3年,每个星期天都会放弃休息时间,不辞劳苦到学生家里走访,让学生看什么书籍,怎么和孩子沟通等,包括给家长介绍怎么选择性看电视节目,都成了他的工作范围。他的做法拉近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情感,赢得了家长们的广泛赞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痴心教育,爱生如子的教师赵立侠,像慈母一样为全校的学生们义务缝补10多年,哪个学生衣服破了、扣子掉了、拉链坏了、鞋子裂了……都会找到她缝补、修理,她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好妈妈”。

   “人家孩子拉一把,自己孩子长一寸。”符明涛的爱人是这样教育她的子女们的,话朴实简单,但道理深刻。符明涛的儿女们以无言的行动来诠释这句话的真谛,二儿媳谢睿就是其中一个践行者。

    从外乡转来的张明浩得了肾炎,不能吃学校的饭菜,只能吃特殊盐,吃特制饭菜。张明浩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和爷爷相依为命,老人每天从几公里外的家里往学校送饭。谢睿得知这一情况后,就让老人在自己的厨房给孩子做饭,遇到刮风下雨天,谢睿就主动承担起为孩子做饭的任务。对于这个儿媳妇,符明涛感慨地说:“谢睿对这个孩子,比对自己的孩子都上心!”

    2014年,有一个女生得了便秘,在厕所里又哭又叫,谢睿闻讯立即赶到,搬着小凳子,坐在厕所里,让学生爬在她腿上,她一点一点为女生抠大便。当她得知开塞露可以通大便时,谢睿就亲自去药店买药,为这名学生注射药水。说到这事儿,谢睿有点不好意思,她认为这是小事,而正是这些小事才彰显了师者大爱。

    复兴中学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亲如父子、亲如母女,学生们拍拍教师肩膀,挽着胳膊说悄悄话,都是爱的印记,都是教育的升华。谢睿颇有感触地说:“老师的一个不经意的爱意,学生都会记在心里,甚至会记一辈子,感恩一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学生心目中,谢睿就是“妈妈”和“天使”,除了关心本校学生,她还经常为贫困山区的孩子寄钱、寄物。现在,谢睿还把她这种爱心带到了村委,这种正能量已经浸染着其他村干部,还感染了所有村民。

    艰苦创业 厚德育家园

    符明涛说:“民办学校的前期投资和后期积累,可视为创办人对社会的捐赠。能为家乡教育做点实事儿,办学再辛苦我也愿意,只要能把学校办好,任何付出都值得。”

   【厚德载物】

    “办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如果为了谋私利,就不会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只有把办校当作对社会的感恩和回报,才能克服重重困难。”谈到办学之初的不易符明涛感慨万千。

    投资办学需要资金,符明涛就开始说服妻子,把多年养猪积蓄的几十万元拿出来;然后劝导大儿子,把他多年挣得的积蓄拿出来;符明涛从教多年,不少学生都已在各个行业领域有所建树,听说老师办校,纷纷慷慨解囊相助。在举家出资四方支援的情况下,共筹措320万元,成为复兴中学建设的重要运转资金。

    手续审批、建校审批、筹措资金、招收教师和学生……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完成办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符明涛咬紧牙关挺了过来。教师招来了,学生招来了,九月份要正常开学……可是,多日的连阴雨使正在全面建设的校舍被迫停工。校舍不能如期完工,开学学生怎么办?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坚韧刚强的符明涛当机立断,决定先建一排砖瓦房,作为学生上课的临时校舍。下着连阴雨赶工期,没人愿意做,临村的一个建筑队得知了符明涛的初衷,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主动找上门为他解决燃眉之急。在多方的努力下,学校如期开学。

    随着学校的发展,师生越来越多,为了解决学生寄宿和教师住宿问题。2004年,符明涛和东符营村委结合,复兴中学出资90万元(其中贷款50万元),为村里建起了新小学,把原小学28间校舍作为师生宿舍。以新换旧,以多换少,符明涛并没有怨言,他认为,为公为私都是办教育,不需厘得这么清。

    从校无片瓦到现在4000平方米的校舍,符明涛可谓经历了千辛万苦,然而一切磨砺都改变不了这位坚韧的老人,他依然乐观向上、淡泊名利。学生的学费问题,是符明涛最关心的事情。他时常说,办学是为了育人,不能只向“钱”看,辜负了家乡的父老。在他的管理下,复兴中学的收费一直偏低。2012年之前,每生每期收费450元;2012年-2013年,每生每期收费800元。作为没有外援资金的私立学校,教师的工资开支、水电费、办公经费、软硬件建设费用等,都是个实际问题。2015年秋期,物价局给学校批复了每生每期1500元的收费标准,而符明涛坚决反对提高收费,最后通过商议,每生每期仅收1200元。

    虽然办学经费不足,但学校每期都有10几名学生因为家庭困难减免学费,对于一些特别贫困的学生,学校还主动免去全部学费,甚至还为学生发放生活补助金。

    在复兴中学,教师无偿捐助贫困生已经形成了习惯。2015年,七年级(1)班的王迎宾,父母离异出走,音信全无,她一直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家庭经济异常困难,因为交不起学费,只好辍学在家。学校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通知王迎宾来校上课。班主任谢睿还多次给王迎宾送钱送物,给她的生活提供了很大帮助。

   【梦想家园】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复兴中学虽然在师资、软硬件等条件上都处于劣势,但是符明涛立足实际、找准方向,因势发力,逐步把学校建成师生心中成就梦想的家园。

    经过多年学习与探索,复兴中学采用“学队管理模式”把学校对学生的各方面工作化繁为简,每班按成绩与品行把学生化分若干小队,每个小队之间相互帮助、互相鞭策,班级按实际自定学队管理条例,小队内采用学生自省和互相监督的方式进行行为记录,班主任每天对各学队进行总评,让学生能明辨是非,逐渐养成好习惯。

   “后进生”的毛病多,缺点大于优点,接受学队长的帮助就可以加分,同时其他队员也为“后进生”找优点,发现一例就加分,逐步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小小的学队管理,把繁杂的学校管理化整为零,使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反思中成长。

    除了学队管理,学校还从各方面抓学生的安全管理,注重每个细节,实行双岗双责,交叉管理,互相监督。每周或每天都有人负责检查电路、水管,甚至校园里有没有石头会绊倒学生,都成了学校关注的事情。小事见风格,细节见真章。办学15年来,学校无一例安全事故。

    走进复兴中学,你会看到环境优美的校园,干净整洁的学生寝室,你会看到学生们井然有序地排队打饭、鸦雀无声地用餐。学校很少有学生打架斗殴,没有学生逃课上网。整个学校,教师敬业爱岗,科学施教;学生热爱学习,刻苦努力,处处呈现出和谐向上、拼搏进取的良好局面。

    科学的管理、业务精湛的教师、充满爱心和凝聚力的教学团队,使复兴中学在教育教学中一步一个台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2014年~2015年中招考试中,复兴中学取得了全县初中段文化课总评第三的好成绩,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符明涛以他的执著与乐观,构建了一个温馨的家园,并逐步实现着自己的梦想。现已74岁的符明涛,又开始了新的谋划,他打算再建一幢四层教学楼,专门招收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子女、家庭贫困学生。面对笔者,他满怀激情地说:“我将继续发挥余热,带领家人,带领教师们,走好教育路,把学校建设好,把学生培育好,让更多家乡的子女成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