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打造师生心中的梦想家园
打造师生心中的梦想家园
发布时间:2016-01-07
——访内乡县复兴中学董事长符明涛和他的教学团队
本报记者 孙冰 高波 通讯员 李勇夫
巍巍伏牛山,代代出人才。自伏牛山系奔汇而成的湍河水,从内乡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穿境而过,不知养育了多少仁人志士和文化名人。在内乡县城湍河东畔——湍东镇东符营村,就有这么一户符姓人家,呕心沥血兴办教育、培育人才,举家造福乡梓,成为内乡教育界的一朵奇葩。
75岁的符明涛就是这朵奇葩的培育者。他坎坷从教一生,依然痴心不移,58岁开始创办内乡复兴中学,经过15年艰苦打拼,树起了复兴中学这个熠熠闪光的教育品牌。
艰苦创业 厚德建家园
“办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如果为了谋私利,就不会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只有把办校当作对社会的感恩和回报,才能克服重重困难。”谈到办学之初的不易,符明涛感慨万千。
1965年,符明涛从内乡高中毕业后就从事教学工作。多年苦中作乐、奔波劳碌的教育生涯,使他对教育产生了深深的依恋和热爱,更萌发了创办一所学校的念头。
2000年春天,他竭力动员家人办学校。投资办学需要资金,符明涛就说服妻子,把多年养猪积蓄的几十万元拿出来;然后劝导大儿子,把大儿子的积蓄拿出来;符明涛从教多年,不少学生在行业领域有所建树,听说老师办校,纷纷慷慨解囊。在举家出资、四方支援的情况下,共筹措320万元,这笔钱成为复兴中学建设的重要运转资金。
从开班时的6名教师、90多名学生,到目前的34名教师、630多名学生,复兴中学经历了一个蝶变的过程,其中艰辛可想而知。从校无片瓦到现在4000平方米的校舍,符明涛可谓经历了诸多磨难,然而一切磨难都改变不了这位坚韧的老人,他依然乐观向上、淡泊名利,默默地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情暖师生 博爱润心田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对于“旱涝不保收”的民办学校来说,留住教师难,留住优秀教师更难。复兴中学采取传递亲情的方式,温暖了人心,把教师们留了下来,而且他们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几年。很多教师教学成绩突出,虽然被其他民办学校 “挖”过多次,但他们都不愿离开复兴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以爱疏导、潜移默化的亲情教育,是复兴中学的另一个亮点。针对学校的“问题”学生,复兴中学同样用浓浓的爱转化了他们,使他们在复兴中学的帮助下健康成长。如今,不少当年的“问题”学生事业有成,成为人们羡慕的佼佼者。
春风化雨 甘露育桃李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复兴中学虽然在师资、学生、软硬件等条件上都处于劣势,但是符明涛立足实际、找准方向,因势发力,逐步把学校建成师生心中的梦想家园。
经过多年学习与探索,复兴中学采用“学队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各方面工作化繁为简,使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反思中成长。
为提升教学水平,复兴中学采取师徒结对“传帮带”和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听课等方式,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素质,打造了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优秀的教育团队,复兴中学在教育教学中一步一个台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2014年~2015年中招考试中,复兴中学取得了全县初中段文化课总评第三的好成绩,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走进复兴中学,你看到的是教师敬业爱岗、科学施教,学生热爱学习、刻苦努力,处处呈现出和谐向上、拼搏进取的良好局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符明涛以他的执著与乐观,构建了一个温馨的家园,并逐步实现着自己的梦想。面对未来,他满怀激情地说:“我将继续发挥余热,带领复兴团队走好教育路,把学校建设好、把学生培育好,让更多家乡的子女成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