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富裕之花,开遍万千农家
富裕之花,开遍万千农家
发布时间:2016-11-17
贫困户正在管护“扶贫牛”
11月10日,记者走进内乡县余关镇子育村鑫牛合作社,只见牛儿们悠闲地咀嚼着青储饲料,贫困户刘红福正忙碌的上料、清扫,见到记者,老刘抹去额头的汗珠:“合作社里有俺的5头‘扶贫牛’,俺在这里打工,娃的学费不用发愁,一家人又住进易地搬迁新房,晚上做梦都笑醒!”
和刘红富一样忙碌的贫困户张燕波,正在该村切纸车间的生产线上麻利的装货、卸货。张燕波的父亲张黑旦扳着指头给记者算笔账:“俺和儿子家门口打工,两人每月能挣2000多,合作社还有扶贫牛和扶贫羊,明年能拿到一万多块钱,再加上光伏扶贫一年分3000多,流转的4亩多地,年底能分1000多块,吃低保每年发放1680元,俺家还住上了白墙红屋顶的新房子!”谈及自己生活的变化,张黑旦兴奋得停不下来。
这是内乡县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助力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的一个缩影。该县通过壮大传统支柱产业,两个创新产业的全覆盖,加上特色产业的百花齐放,共同构成了产业扶贫的内乡模式:“1+2+N”。
传统支柱产业“挑大梁”
核桃是内乡县多年来形成的优势产业,该县因地制宜在余关、赤眉、赵店等乡镇大力实施优质核桃基地建设工程,并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眼下,该县核桃种植面积近11万亩,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了这条绿色致富大道。
据介绍,在这里一家龙头企业种植一亩核桃需要投入600元,其中土地流转费用400元左右,将转化为农民收入,另外大约200元浇水、除草能的劳务性支出,也为农民提供了打工挣钱的机会。
在余关镇子育村的核桃基地,其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该基地产核桃青果300多万斤,忙时季节用工可达1000余人,目前已与181名贫困人口签订务工合同,保证年务工180天以上,年可得务工性收入7200元以上。同时,还将可挂果的核桃树优先承包给贫困户管理,实现贫困户收入的稳定增长。目前,余关镇种植核桃6万亩,有2万人受益核桃,这其中至少有15%的贫困户。
内乡多浅山、丘陵、沟壑,宜于林果、烟叶、茶叶生长,群众也有种植习惯和经验,利用这一优势,该县积极构建“十万亩核桃、十万亩油桃、十万亩茶叶、十万亩烟叶”的“四个十万亩”大产业格局,并把扶贫开发与发展传统支柱产业结合起来,依托种植龙头企业,从群众手里流转土地集中规模种植,让群众获得每亩400元左右的土地流转金,并优先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企业就近务工获得收益,直接带动脱贫。目前,“四个十万亩”的大产业格局不仅盘活了土地,壮大了企业,让浅山区贫困户鼓了腰包、脱了贫,而且保护了生态,涵养了水源,实现了多赢。
两个创新产业全覆盖
走进余关镇黄楝村村部,屋顶、阅报栏、公共走廊随处可见光伏发电板。这是内乡县引进的光伏扶贫项目。
该项目依托县政府成立的内乡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公司融资,通过“公司+支部+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对村部、广场、学校、卫生室、牛棚等集体公共设施屋顶安装光伏发电板,产生的电能并入国家电网出售,每户贫困户可配置6千瓦光伏板,成本近5万元,年发电收益7200元,除去各种费用,每户贫困户一年可得到3000余元的分成。这一项目将平等普惠至每个贫困家庭,并将持续25年。
另一个覆盖所有贫困户的是养殖项目。该项目依托牧原公司、春牧公司、宏牧公司等养殖龙头企业,运用金融贷款和再贷款资金,建立完善的运作模式,实施养殖业对全县13600余户贫困户的全覆盖,使每个贫困户每年最低增收3200元。
拿养牛脱贫来说,该县重点依托春牧公司,实施“公司+基层组织+专业合作社+金融+贫困户”的合作帮扶模式,由政府主导,利用贫困户享受的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作为押金,向春牧公司申请母牛5头,交由合作社统一饲养,春牧公司免费提供设施建设和技术服务,落实环保和各项管理制度。除去水电、人工和其它日常开支,净收益按60%给参与养牛的贫困户进行分成,每户每年收益7000元。这种模式既解决了一家一户想发展而没有条件发展的问题,又解决了贫困户缺乏技术保障的问题,也解决了发展产业过程中风险防控的问题。
目前,养牛扶贫项目已在全县9个乡镇铺开,有400户贫困户参与成立25个养牛合作社,养牛2000头,年底前可望实现养牛4500头扶持900户贫困户脱贫增收的目标。
两个全覆盖给每个贫困户带来的将是每年6200元以上的收入。
多个特色产业齐发力
在灌涨镇杨集村的仙鹤纸业切纸加工车间,记者见到了63岁的马秀云,她正在为切纸做最后的包装,谈及这份新工作,马秀云十分满意:“车间设村头,按件记工时间也自由,一个月能挣1500多块,不给子女增添负担,还能贴补家用。”
据了解,在内乡,已有像仙鹤纸业这样的县内骨干企业在政府的引领下,围绕贫困村将部分加工环节下沉到农村,建起“扶贫车间”加工点,让家庭负担重、走不出去务工的贫困人口实现就地就业。目前,该县已在农村建设仙鹤纸业切纸加工车间12个,带动全县30个贫困村3100余名贫困劳动力增加务工收入。
不仅如此,结合不同贫困家庭的实际状况,该县因地制宜探索精准扶贫路径,因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通过实施“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支部+专业合作社+金融+贫困户”等模式,大力发展草腐菌、金钗石斛为主的特色产业,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特色经济园区,真正达到扶持一户、成功一户,联动多户、致富一方的目标。眼下,新建的200亩仿野生金钗石斛基地,正带动600余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正发展草腐菌种植大棚 500个,可辐射带动560户贫困户,户均年收入不低于3000元。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内乡县整合优势资源,争创国家5A级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积极实施旅游扶贫,带动景区沿线贫困户通过开办农家乐、出售特色山珍、务工等形式,逐步实现脱贫。就农家宾馆这一单项,在景区道路沿线就“长出”80余家,带动数百名贫困的“山民”借景生财。
如今,电商产业方兴未艾,该县大力推进电商扶贫,包装推出“内乡十宝”,按照网货标准着力打造农特产品生产基地,组织带动贫困户深度参与,实现农产品上行。同时,积极实施金融扶贫,在加大政府硬性投入的同时,深度对接金融机构,更多地通过金融途径来保障脱贫攻坚所需的大量资金。另外,积极实施健康扶贫、智慧扶贫等多种扶贫形式,走出了多元化产业扶贫路子,让多种产业在内乡扶贫攻坚战役中各显身手,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达到了精准扶贫、持续致富的效果。
“1+2+N”模式是内乡县人民在扶贫攻坚探索中的智慧结晶,目前全县35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全部包乡联村帮扶到户、县直各单位和县属规模以上企业选派88名第一书记、88个工作队共275名年轻优秀干部驻村开展结对帮扶。帮扶责任人针对每户贫困户和家庭成员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脱贫意愿,因户因人施策,精准发力,带领全县39136名困难群众摆脱困境,走向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