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内乡保水举措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题

内乡保水举措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题

发布时间:2016-09-18 2016年09月17日 人民日报 01版:要闻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9-18

    编者按:9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题刊发新闻《南阳保水“闯”三关》,文中报道了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汇水区的内乡县,为了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积极实施保水举措,通过对口协作,整合优势资源,联创5A级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实现保水保生态的有效做法。

      跋涉1432公里,成功调水40亿立方米,近5000万人直接喝上汉丹江水……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一年半,带着一串沉甸甸的数字,我们走进渠首河南南阳。

  “能不能永续北送?水质怎么样?”疑问萦绕心头,直到淅川陶岔引水闸门。闸前,青山绵绵,阔水连天;闸后,玉带千里,蜿蜒流转。

  “丹江口水库上千平方公里水域,近半在南阳。为保‘山青渠固水长流’,南阳治污、富民,连闯难关。”当地干部说。

  一闯“转型关”。一边严守1630万亩林地“绿线”、400万亩水域湿地“蓝线”,一边关停800多家企业,取缔4万多个养鱼网箱,否决73个大中型项目,加速产业转型。在淅川县,一家年产值2.5亿元的化肥厂,所排废水化学需氧量虽然只有15毫克/升,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但依然被叫停。企业转产汽车减震器,与数十家同行一起,形成年产值1000多亿元的“减震器矩阵”。与此同时,全球第一台4000米车装钻机、全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核级电机等相继研发成功,南阳高新技术企业结出一批“金瓜”。

  二闯“富民关”。常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南阳去网箱、禁放牧,渔民“靠山吃不了山,靠水吃不了水”。靠在坡地上种粮,施肥有污染,干旱收成小,怎么办?在距离库区不足1公里的万亩金银花基地,记者见到采花瓣的农民华占新。他算了一笔账:自家10多亩坡地流转出去,年收租金近8000元;自己和老伴每天干工,每人挣七八十元,还能照顾孙女。“最关键的,种金银花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污染库区!”

  而今,“公司+基地+农户”特色种植遍地开花。西峡县栽种20多万亩山茱萸、11万亩猕猴桃,内乡县种下10余万亩油桃,南召县种植5万亩花卉。全市420万亩经济林,成为水质的“净化器”、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三闯“对接关”。2013年,国务院下发文件,确立北京、南阳对口协作。北京市每年拿出2.5亿元支援河南,其中1.6亿元投向南阳。两地区县、乡村、学校一一“结亲”,定期协商、双向挂职、项目合作建立机制。然而,北京、南阳发展落差大,“北京在三层楼,南阳在一层楼,咋能握住手?”

  “想嫁接好花木,还得有好桩。”重新审视南阳,“绿色”优势尽显。大宛农联合社的冷库里,名誉理事长李强指着小山似的果蔬,挨个介绍“有机”品质。联合社和首农集团、北京电商联手,把48家会员的130种农产品送进北京。

  “三闯”中的南阳,“颜值”提升,实力大增:丹江口水库最新水质监测显示,109项指标均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其中常规项目95%以上符合Ⅰ类标准。今年以来,南阳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3.59亿元,增速8.0%;固定资产投资总量1009.92亿元,增速17.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5.69亿元,增速23.5%。近两年,北京、南阳共投入6.62亿元,实施72个保水项目。一幅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的“蓝图”,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从南水北调中线渠首闸起步,溯流而上,山道盘旋,层峦如涛,竹柳似毯。

  “这里是万亩竹柳基地。”河南省南阳市的同志介绍,竹柳根系发达,善于吸收分解重金属,是土壤、水体的“解毒高手”。种上它,等于给库区铺了一层绿色滤网。

  为保一渠清水,南阳广为植绿,林地达1630万亩。然而,扛着保水重任,南阳手笔更大,正构建“深层保水”“长久保水”“合力保水”大格局。

  新老产业转型升级,深层保水

  在卧龙区蒲山镇,流传着一个“石灰大道”变身“月季大道”的故事。

  蒲山,居南阳城北15公里,盛产优质石灰石。一条南北省道两旁,曾密布400多个石灰窑、水泥厂、钙粉厂,被称作“石灰大道”。2006年,河南省领导到此暗访,报纸记载:“汽车从马路上经过,荡起的尘土有两米多高,机动车相距5米都要开雾灯。‘家住在蒲山,一天吃块砖。’在山上烧石灰的一名当地工人笑称。”

  周湾村党支部书记王丙寅回忆:“砍掉石灰窑,舍不得钱;不砍石灰窑,舍不得肺,左右为难。”拒绝污染,壮士断腕。南阳第一轮淘汰污染企业,仅周湾一个村,就炸掉112座小土窑。村民阮明强拆掉石灰窑,咬着牙借了300多万元,改建符合环保要求的钙粉厂。到2013年,南水北调工程经过蒲山,开始第二轮淘汰。没赚到钱的阮明强,含着泪水,在爆破拆除书上签下名字。

  没了收入,“阮明强”们怎么办?南阳规划月季园区,引入栽种技术,鼓励合作经营,发展苗木花卉业。阮明强流转30多亩地,种上树状月季,产值已超百万元。

  而今,蒲山大路两旁,山青青,天蓝蓝。被鲜花簇拥的南水北调渠水,在这儿打了一个弯,欢唱向北。

  “蒲山故事”折射的是淘汰落后产能的“腾笼换鸟”之变。更精彩的,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扩笼强鸟”。

  淅川汽车减震器公司,本是一家国营小型汽车配件厂,产品大而全,缺乏市场竞争力。近几年,公司先后收购国内外公司,设立欧洲研发中心,发展成以生产汽车减震器、汽车齿轮、高速列车减震器及城市轨道交通减震器为主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年产汽车减震器2000万支,国内汽车减震器市场占有率达20%。

  今年6月28日,南阳还搞起了创业大街。同时,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光电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纤维乙醇、全降解塑料、大颗粒金刚石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

  “保水与富民”两翼齐飞,长久保水

  南阳是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淹没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阳两次移民20万人。从2009年到2011年,库区再次迁出16.5万人,其中近10万人安置在本市。

  “留下的渔民上岸,靠山吃不了山,靠水吃不了水。”淅川县九重镇是移民大镇,所辖唐王桥村被水淹没,剩下8000亩荒坡地,人均1.5亩。坡上没有井,浇不上水,一年亩产500斤小麦、800斤玉米。刨去农药钱、化肥钱、人工费,农民只能混个“肚儿圆”。

  种粮效益低,施肥有污染,可不种粮,农民吃啥?矛盾摆在唐王桥村原党支部书记高敬森面前。2011年,淅川鼓励农民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金银花、软籽石榴。村民找到高敬森,当面埋怨他:“地给了人家,咱不得饿死?”

  高敬森没直接回答,而是通知全村开会,给大伙儿算收入账:流转一亩地,公司每年给748元,并随麦价上涨;年轻人出门打工,每天少说挣一百块;年老的回地里干活,一天挣七八十,还能照顾孙子、孙女。算罢账,老高先在流转协议上按了手印。全村人随之将土地流转给福森集团。

  “公司流转1万亩地,年产金银花600吨,采摘用工上百人。”福森集团农林果产业管理中心主任张华强说,“不打农药,只用有机肥,保证了产品质量,保护了库区安全。” 据介绍,淅川引入30多家企业发展生态农业,带动5万多名农民务工致富。

  在汇水区域西峡县五里桥镇黄狮村,一条猕猴桃生态廊道,绿意浓浓。村民董书敏说,他家种了3亩猕猴桃,合作社全程进行技术指导;收获季节,定点企业上门拉货,立时结账。几年前,黄狮村还“穷得叮当响”。村党支部书记董良玉带领全村,经过5年努力,种植猕猴桃3390亩,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我们‘以果带游’,发展生态旅游,让农民的腰包更鼓。”董良玉说。

  北京南阳两地联手协作,合力保水

  南阳、北京因水结缘。2013年,两地正式对口协作。北京支持2.68亿元,用于水质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同时,引导企业、社会各界积极融入,合作共赢。

  然而,两地发展差距大,难找对接点。北京药企看中南阳的草药,兴致勃勃来考察。几天下来,发现当地虽然有三四十家艾草企业,但规模小、设备差、技术低,具体项目谈不拢。难点从何破解?“想嫁接好花木,还得有好桩。”南阳重新审视、发掘自己的优势。

  请来中关村企业一调研发现:南阳理工学院培养了一批软件人才,月薪比北京低得多。看中这一点,中关村企业到南阳,合作建设北京中关村e谷(南阳)软件创业基地,打造中原最大软件与动漫产业基地,3年将实现产值2.5亿元。

  最大的优势自然还是来自“保水”。内乡县关闭271家黄金、白银采矿企业,好山重现好水,还有“内乡县衙”等一批景点。

  可是“守着‘宝贝’不知道咋推介”,内乡县旅游局局长曹正平感叹,对口协作后,北京延庆拿出30万元,做出内乡县旅游总体规划。之后,又支援170万元,制作旅游宣传片,请专家对景点把脉问诊。专家建议,不宜孤立谈“内乡县衙”单体价值,而应挖掘“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宝天曼旅游价值,整体创建5A级景区。此后,延庆派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工会主席梁文忠到内乡挂职副县长,帮助提升创建水平。“通过申请5A级景区,内乡县提升了景区硬件、管理经验,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曹正平说。

  好山好水好物产。南阳116个有机农产品目前陆续进京,累计销售3.6万吨。西峡县的香菇远近闻名。在家家宝食品公司,工人把香菇放上履带,经多道工序,一箱箱香菇脆片包装后就进了京。在北京,咬一口庆丰包子,满嘴流香。顾客可能不知道,馅里的香菇,便是来自1000公里以外的南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