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美丽乡村礼赞】邵家岭,生态文明的家园

【美丽乡村礼赞】邵家岭,生态文明的家园

发布时间:2016-08-17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8-17

内乡邵家岭村3_副本.jpg

 

   “别看俺这儿是农村,可住着美儿,出门儿都是好风景,城里有的俺这儿有,城里人想要的,俺们这儿也有!” 这是内乡县赤眉镇邵家岭村老百姓的肺腑之言。
    如今,走进邵家岭村,一处处村庄山水相依,一排排民房错落有致,一户户农家院落干净整洁,一条条水泥路宽阔通畅,文化广场、休闲广场、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遍布村屯,油桃水果等特色产业生发着“绿色希望”,这一组组令人欣喜的精彩镜头,浓缩着邵家岭的沧桑巨变,犹如幻灯片一样将一条绿色产业、生态休闲、富民增收的美丽乡村之路呈现在大家眼前……

 

内乡邵家岭村1_副本.jpg


  
    调整产业 鼓足百姓“钱袋子”
    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撑。邵家岭村是一个浅山、丘陵、平原兼有的村庄,是典型的林果专业村。村支两委通过为百姓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逐步建成了省级无公害林果基地。村支两委组织成立林果专业合作社,组织了选苗—技术指导——销售一条龙服务。村里组织人员到郑州农科所,为果农购买优质桃树苗,到山东购买大樱桃苗;编发《科技兴果指南》,每月请林果专家来上一次课,对果农技术骨干培训,讲述林果种植技术,从除草施肥到修枝打杈,从稀苗蔬果到采摘销售都一一进行了培训,不断提高果品质量,拓宽果品销售渠道;又组织果农实行网上销售,尤其今年使用互联网销售,使赤眉油桃走向全国。目前,该村90%以上的劳力从事林果产业,90%以上的耕地用于林果产业,90%以上的收入来自林果产业,是远近闻名、名副其实的林果专业村,全年有六七个月时间都有不同品种的鲜果上市,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特别是罗沟村民小组人均收入达2万元。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也为邵家岭村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支撑。
    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该村积极探索开发生态休闲型、旅游观光型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2013年通过招商引资,开发了集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颐福苑生态园;2015年以发展林果业为主的润泽家庭农场的创建,极大地带动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春天桃花盛开季节,他们通过开发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今年,内乡县赤眉油桃采摘节仪式在村文化广场成功举办。

内乡邵家岭村2_副本.jpg

 

邵家岭2__副本.jpg邵家岭2__副本.jpg

 

    尊重民意, 巧打宜居“生态牌”
    建设宜居集镇。邵家岭村被称为是赤眉的“小香港”,村部所在地人口居住比较集中,周围的杨店、东北川、鱼贯口、陈湾,甚至乡邻的七里坪乡、西峡的阳城等地的老百姓,喜欢到这里购物,目前,这里有商铺80余家,大型超市4个,这里又是赤眉油桃水果基地的中心,现有油桃包装箱生产厂2个,油桃合作社6个,所以村支两委根据镇政府新农村建设规划,把集镇建设、市场管理作为该村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村支两委首先把沿街门店规划建设、环境卫生整治、绿化带建设、人行道硬化、路灯和垃圾箱安装、沿街门店广告牌匾统一更换和给排水管道安装等基础建设作为重点,突出抓好净化、绿化、亮化等工程,使这个乡村的小集镇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整治村庄面貌。在村庄整治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统一模式,不搞行政强迫,重点抓好249省道两侧的旧村改造,突出抓好清危房、清垃圾柴草和治理脏、乱、差活动,集中开展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房屋美化、院墙靓化“四化工程”,对农村危旧房进行改造,拆除危旧房屋、圈舍,新建农村公厕和垃圾集中处理中心、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安装路灯。为了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累计投入200多万元建起6个文化广场。总投资110万余元着力打造了“席家沟文化广场”,在席家沟文化广场硬化路面 700平方米,建设文化墙120米,拆除旧厕所7座,新修公厕两座,墙体涂白8600平方米,绿化各类风景苗木8200棵。购置木制花盆20个,建设葡萄长廊60米,建设文化长廊120米,铺设生态砖360平方米,改造低压线路100米,安装路灯10盏,安装石桌、石凳6处,清理杂草、杂物180立方米,使这里成为邵家岭村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在席家沟文化休闲广场,不但有完善的健身器材,优美的生态环境,而且广场内花木葳蕤、枝叶扶疏,凉亭、花径点缀其中,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鱼儿在悠然漫游,无论是在清晨、午后,或是夜幕降临时,附近的村民都会来到这里,休闲散步或健身运动。

 

邵家岭1_副本.jpg

 

邵家岭4_副本.jpg


    文化惠农   唱出生活“精气神”
  近年来,邵家岭村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突出民风建设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农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诚信友善、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该村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修建“乡风民俗墙”、“美好家园墙”、“崇德尚贤墙”等,以此来提升文化氛围;开办道德讲堂、设立善行义举榜、完善村规民约等内容,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落实;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建立健全监督执行和激励机制,定期评议村中大事要事,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培育社会主义新风尚;积极开展“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各类道德模范成为文明风尚的新标杆。该村的杜全亮老师登上了“中国好人”榜,被评为2014年度“中原好人”、市“道德模范”。
   “音箱一响,浑身发痒”,这是时下邵家岭村老百姓最时髦的一句口头禅。让村民们”浑身发痒”的缘故是村文化广场内音箱里传出的激扬的旋律。每当夜幕降临,人们就三三两两地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些文体活动场地来,享受着美好乡村文体活动带来的乐趣。悠扬的音乐响起来,欢快的舞步跳起来,农民们用自编的歌曲歌颂美好的农家新生活。
    如今,在闲暇时间,“农家书屋”已成为群众精神的“加油站”,致富的“好帮手”,村民不用出村就可以读书、看报、查阅资料。农闲时,很多村民也不再喝酒、玩乐、打麻将了,而是选择到书屋学科技、学农业、学法律,极大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与此同时,村民们自发组织狮子旱船秧歌队、广场舞排练队等,经常在村内或到各地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今年7月22日内乡县文广新局特邀赤眉镇邵家岭村古狮文艺宣传队在衙历史街区进行专场演出。演出中,《撑旱船》讲述村民撑着旱船到油桃沟观光,绘就了内乡“美丽乡村”新画卷;《大秧歌》用轻快舞步扭出了新农村精神文明主旋律;曲剧《小仓娃》选段倡导孝道文化;唢呐独奏《打金枝》展示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好日子》歌颂了全县人民齐心协力奔小康,在幸福路上一路凯歌。整场演出赢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真没想到,俺村的节目还能在县衙古街表演,还是专场,那场面人气太给力了!”提及不久前的“唱响湍河、唱响县衙古街”文化专场演出,村民邵海波记忆犹新地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