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美丽乡村礼赞】魅力余关 有颜值更有担当

【美丽乡村礼赞】魅力余关 有颜值更有担当

发布时间:2016-08-17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8-17

nEO_IMG_扶贫1.jpg

 

        “光伏扶贫、企业扶贫、养殖扶贫到户增收、压茬梯次搬迁、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眼下 ,内乡县余关镇精准扶贫组合拳打的是风生水起,每天前来参观考察学习取经的异地领导同仁们络绎不绝。
       这对于余关特色小镇来说,绝非偶然,因为昔日那个落后贫困的小镇已被如今凡事争先争优的干事创业热情和动力所“颠覆”,处处呈现出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干群团结谋发展共建和谐奔小康的火热场景,且劲头势不可挡。
        “围绕助农增收、攻坚脱贫这个核心,坚持产村相融、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生态环保绿色的原则,加快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让余关美丽乡村照耀中原大地。”谈及美丽乡村建设,该镇党委书记张新炜如是说。

 

nEO_IMG_内乡: “渠首牌”生态优质烟叶核心示范区2.jpg

 

nEO_IMG_内乡县余关乡孙沟村烟农正在采烟2.jpg

 

        优化环境,打造“大美余关”

       走进余关镇,村道宽阔,路树成荫,房前屋后村庄周围华丽变身,一排排独具风格的民宅错落有致,精神文明建设宣传长廊熠熠生辉,顽皮孩子在小广场上尽情嬉戏玩耍,悠闲的老人拉着家常……
       这正是几年来,该镇以“产业发展生活美、美丽宜居生态美、地域特色内涵美、乡风文明民风美、管理民主和谐美”为目标,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所结的又一硕果。
       全域布局建余关。余关决策者们高瞻远瞩、慎重落笔,坚持科学发展,做优发展空间,联合省内外知名院所共同编制余关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清晰勾勒出余关未来的蓝图布局,提出“五年造就一座‘生态余关新城’”的宏伟目标。以路网、水系、景观、庭院、单位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景观绿化大规模展开,持续实施农房改造、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生态建设、文明创建“五大工程”,建成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风尚美的美好家园。

 

nEO_IMG_余关镇兴达社区鸟瞰2.jpg

余关镇兴达社区鸟瞰 


  全面提升净余关。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完善“户集中堆放、村收集管理、乡转运处理”的镇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做好庭院环境卫生整治、规范农村秩序、补植新植绿化、实施美化提升、开展试点建设……随着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余关镇农村环境逐步改善,持续开展“乡村卫生”“集镇市场”等专题整治活动。
        全民参与靓余关。常态化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加强引导,通过氛围营造、文明新风宣传和“文明卫生示范户”、“星级文明经商户”、“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等,潜移默化教育引导群众提高素质,自觉保持长期效果。

 

 

1.jpg

十万亩核桃种植基地

  

       绿色发展,绘就“生态余关”
        “七沟八岭一面山,沟沟湾湾村相连”这是对旱作丘岭农业乡镇余关的真实写照。如何打好绿色生态这场硬仗,该镇可谓是煞费苦心,多条腿走路,趟出了一条符合余关实际的新路子。
       专注发展夯基础。着力打造农游发展引领区、精品农业示范区、扶贫产业创新区,加快富民产业培育,鼓励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等优势产业,以发展实效夯实精神文明建设物质基础。种植花卉、油料牡丹、软籽石榴、莲藕,走“党建+特色产业”路子;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小杂果种植和厚重的人文历史,走“农游一体”路子;建设了现代烟草产业集聚区,走“烟叶产业+扶贫脱贫”路子;把发展薄壳核桃作为老百姓的摇钱树……被称为南阳市“烟叶第一种植大乡”、8.2万亩核桃产业带被中国林业协会授予“核桃之乡”地理标志、因生态建设出色,先后入选国家财政部和农业部“美丽乡村”试点。

 

nEO_IMG_余关镇子育村养牛脱贫项目集中养殖点.jpg

余关镇子育村养牛脱贫项目集中养殖点

 


       绿色崛起产业兴。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充分利用自然区位优势,重点培育发展果品加工、木材加工、苗木花卉生产经营、生态旅游等四大产业集群。坚持“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带动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做活第三产业”的原则,到2020年力争实现第一产业促进二、三产业,第二、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格局,最终实现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nEO_IMG_内乡县养牛扶贫项目贷款签约暨首发仪式现场.jpg

内乡县养牛扶贫项目贷款签约暨首发仪式现场


       生态优先规划行。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引领,推进政策创新为保障,改善环保民生为目的,积极探索出既能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又能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提升了人民的生态幸福感。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融入各类规划,形成了系统性、立体式的规划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让生态环保成为硬性约束和刚性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理念,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着力构建“绿色发展”新优势,奋力绘就“美丽余关”新画卷。

 

nEO_IMG_领导调研.jpg

 

      人心向善,建设“幸福余关”
   
      幸福指数高不高,还得老百姓说了算。
      安全感、满足感、愉悦感……如今,除少部分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余关的广大群众对幸福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的丰厚,而是更多地关注精神生活的需求。这个镇以人心向善为根本,倾心助贫、文化惠农、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做法受到大家伙交口称赞。
       脱贫攻坚促文明。余关镇总面积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万亩,辖18个行政村4万余人,30个党支部1360名党员,现有国家级贫困村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665户1769人。以脱贫攻坚统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集中力量,精准施策,确保贫困户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运用了“党建+”模式,实行“一镇多业、一户多策”。通过“公司+支部+贫困户”的模式,安装光伏板,实现贫困户光伏扶贫全覆盖;通过“公司+支部+合作社+金融+贫困户+保险”养牛模式、签约式回购、保姆式扶持和政府的托底,真正激活了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在异地搬迁上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到2017年实现全民脱贫、全部致富、全镇幸福,高标准打赢脱贫开发攻坚战,努力建成全省脱贫奔康示范镇,以脱贫攻坚实效提升文明素质。

 

nEO_IMG_黄楝村兴盛社区水系.jpg

黄楝村兴盛社区水系

 

 


       核心价值育文明。以宣传引导为基础,着力养民习,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持续开展“余关好人”等典型选树活动和农村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在各村实施“五个一”工程,建设一个农家书屋、一个文化广场、一组精神文明宣传墙、一支文艺队伍、一个道德评议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百姓明辨是非、分清美丑,把群众公认、服务群众的科技带头人、致富能手、道德标兵推向前台,及时总结宣传先进事迹,引导群众从思想上、行动上靠拢、看齐,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追随先进的良好风尚。2012年以来,余关镇新建修建文化广场38处,绘制美丽乡村文化墙2.2万平方米,建设农家书屋18个,让乡亲们“富口袋”的同时也要“富脑袋”。
        文化为民润文明。以文化建设为先导,按照文化引领风尚、艺术铸就品德的以文修德思路,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走民间和政府融合道路,传播先进文化,培育高尚情操。坚持群众“要文化”与我们“送文化”结合起来,建设“菜单式”文化服务配送平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将政府主导和群众自发有机结合,创新开展腰鼓队、唢呐等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文体活动,搭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大舞台。
       “唱响农产品特色品牌,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现代生态、高效、观光农业,走农游一体化特色发展之路,全面推进全镇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余关好梦很快就会成真。”谈及发展前景,镇长李耀武信心十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