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菊潭文学

菊潭文学

汉时青龙镇 今朝天池村

汉时青龙镇 今朝天池村

发布时间:2016-08-22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8-22

        华夏五千年历史延绵流长,文化底蕴博大精深,追溯历史,探求辉煌,是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说我对历史文化掌握甚少,只是通过民间传说,结合有关资料及发现实物进行对比考究,从而对汉时的青龙镇,今朝的天池村,作以浅陋陈述,或许对他人有点滴的启迪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汉时的青龙镇,千年之遥,代代相传,已和土谷山密不可分,息息相关。自从盘古开天地,土谷山就巍然屹立,像不朽的老人,守候着一代又一代的子孙,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仰望着日月的轮回……土谷山位于如今的内乡县城东南方向四十五里处,是座东南----西北走向的山脉,长约五公里多,它的南面、西面和邓州比邻,东面与镇平接壤,北面属内乡管辖。在土谷山北面不到一里处有一个和土谷山平行而座落的村庄,大约二里长,这就是内乡版图上的天池。在这个村的西北角紧邻村有个十字路口,到如今的公墓坟,大约二里地的样子,是西南--东北走向,与土谷山的走向成“人”字形,这就是传说中的青龙镇,如今的青龙镇遗址。
    中华民族本身就是龙的传人,关于龙的传说更是神乎其神。相传,远古时期天上共有七十二条龙,大小各异,颜色不同,什么白龙、青龙、黄龙……其中有条青龙借狂风骤雨,闪电雷鸣,从九天之外,盘旋而潜入土谷山北面一个大潭之中,由此得名--青龙潭。汉时一个姓王的皇亲,看重了天池村北面这块宝地,用青砖、青瓦筑建起了一座小城--青龙镇。真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自青龙镇开市以后,生意日益兴隆,名扬天下,威振四海。这里是汉口至长安的必经之路,那时人烟稀少,道路崎岖蜿蜒,交通工具十分落后,百里八十里大都是肩挑臂扛,即便是长途运输也只能靠骡背马托,因此,青龙镇成了来往客商歇息食宿和给牲口补给草料的驿站。人们从这里将南方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到长安,将北方的土特产及物资输送到南方。不仅如此,青龙镇的出名,也有它独特的优势,方圆百里的土布汇集在这里交易,马山口的中草药驰名全国,那里的药农们将采挖的中草药不时地送到这里集中销售,全国各地的药商都到这里进行采购,更出奇的是青龙镇东面一百五十米处有个青龙庙,庙前的二亩地种植的半夏,不经泡制即可入药,是朝中专用御药,没有皇上的圣喻,谁也不准购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均有记载。
    2010年冬季,天池的村民们在青龙镇遗址----二段地挖坑种树,发现了大量的40×20×3(公分)的青砖,村民齐建都在挖不到一米处,发现一瓦罐,古币铜钱,大约十几斤重,这些古币铜钱大都腐蚀生锈,看不清图案字形,但从一部分图案中看出字样,可惜的是他将这些珍贵的古币以每板5元的价格卖给小商小贩。前不久我听说此事到建都家询问,家中只剩下两枚字样清晰的古币,我借一枚进行考究(因为古币钱不认识),经翻资料,查电脑,对图案,也没有查出和这枚古币一模一样的字型,但有一条可以肯定,这是汉武帝的“五铢钱”。据《中国通史》记载:“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重新整顿币制,严令取消郡国铸钱权力,把各地私铸钱币运京销毁,令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五铢钱,名为‘三官钱’或‘上林钱’,五铢钱轻重适度,式样规整,铜质良好,流通方便。通行全国后,自汉迄隋六七百年,成为历代通用之货币。”根据实物和资料显示,青龙镇是汉到隋的产物,不可置疑。
    据说,汉武帝(刘秀)起兵讨伐王莽(刘秀的外公)时,路过土谷山,亲眼目睹山下的青龙潭中的青龙腾起万丈水花。这时的土谷山山青水秀,林木茂盛,兽鸟成群,山顶古寨的寺院中夜夜传出更更的钟声长鸣。汉武帝在山顶歇息时,发现山顶有一凹处,中间池水清澈见底,鱼翔来回;四周竹木葱郁,野花丛生,香气溢人。于是就在此池中饮马,此后又隔很长很长一段时期,人们叫此池---饮马池,不知又隔多少个世纪,这里又迁至居住的人们,依据传说将村庄叫天池。不知到了哪个朝代,突然冒出个马来僧,奉帝王之命,到处斩杀那七十二条龙,最后到了土谷山下发现了山下潭中的青龙,一刀劈下,血溅凌空,一股青烟直冲九霄。这里从此水源消失、变枯,这里成为如今的----黑赤峡。从此以后,青龙镇的生意日趋衰败。
    青龙镇伴随时代的变迁而沉没,天池则和日月同行而永存。
    如今的天池,哪儿都好,就是缺水。从我记事的那天起,乡亲们为水的问题愁白了头。十年前县水利局在村北面费了好大劲儿打了一口井,打到约有八十来米处遇上石隔层,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后到北洼二里多处,又打一口井,因距离远,水位落差大,再加上水管老化,跑冒滴漏严重,三几天抽一次水,有时停电,有时水泵故障,种种原因导致吃水还很困难,像这大伏天,几天的水经常死气难闻,对身体也十分有害。再说,为庄稼打点农药什么的,担挑水要跑几里路,更不说上千亩土地灌溉了,这里的庄稼如今只能靠天生长,一旦遇上旱情,这里几乎就是绝收。村民们多次对我讲,“凭现在的科学技术,穿过石层打井应该不成问题”。倘若这里能解决水利问题,我说天池一定是个了不起的地方。你看,土谷山方圆十里之内没有厂矿企业,环境优美,空气新鲜,如若在山下建一些垂钓鱼塘,建一些避暑山庄,设计一些游览胜景,再将汉时的青龙镇恢复起来,修一条从界牌到土谷山的柏油马路,照明、通讯一体化,不敢想象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到那时,不愁天下人不到那里观光旅游;不愁这里的单身婚龄青年找不到貌美如仙的伴侣;不愁这里的经济不腾飞起来……
    天池有一特色产品,土谷山下一公里平行线内,种植的红薯那可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缅甜可口,出粉率高,做成的粉条煮着不断,做的凉粉煎炒不烂,吃起来光滑可口,我在一本农业硕士书中看到,红薯在蔬菜中排名第一,而这里的红薯那可是第一中的第一了。说到这儿我不禁油然想起七十年代初的一个夏初,我赤着脚,光着背,第一次和大人们一起到县城卖红薯的事儿,大人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三拉车红薯拉到县城十字街卖,等了一个多小时,连个问者都没有,快到中午时,有个长者看似干部模样,在红薯车周围转来转去,不时地拿起红薯在看,随后问到:“你们是哪里的?”有个叫齐进禄的答到“天池的”。长者低声嘟囔着“天池的,凡是卖红薯的都冒充是天池的”。我在一旁接到“我们真是天池的,土谷山的天池”。长者看了我一眼,什么也没说,就从内裤头中摸出一元钱,天那,这可是一桩大买卖,当时那个年代每斤红薯二分钱,你想想,这是啥概念,在他的影响下,周围的行人一下子涌了过来,这个三毛,那个两毛,不到两个小时,三拉车红薯一抢而空----时隔四十多年,如今还记忆犹新。
    我深信,在党的富民政策沐浴下,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这里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乡亲们的期望将会早日实现,小康路上一定有天池的光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