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潭文学
马建青:店坊马沟散文三篇
马建青:店坊马沟散文三篇
发布时间:2016-06-24
那棵记忆中的樱桃树
马建青
又到樱桃成熟季,在多个微信群里,山东樱桃又开始了叫卖,不时勾起我小时候的味道记忆。去年买过、吃过樱桃,儿时的感受不再。但架不住馋虫涌动,再买再吃,记忆中的美好在现实中却渐行渐远,听到了自己内心的一声叹息。
上世纪八十年代,物质还非常贫乏。在那些吃不饱的日子里,即使还没成熟的水果,在小孩子眼里都是非常难得的零食。我记得那时候农村每家的房前屋后,总有那么一两棵果树。果子将熟未熟的时节,那里是孩子们的天堂。
那时樱桃树非常少,记忆中,村子里只有三妈家有一棵,树不大,但枝叶长得很好,每年要结不少果子。三妈身体不好,不能下地干活。在樱桃快要成熟的季节,她每天搬一个凳子,坐在树底下,手里拿着一根细长竹竿,驱赶馋嘴的小鸟,守护着我们的“糖果”。我们时刻惦念着这不能马上到嘴的美味,每天都会有十多个小孩赶到树下,围着三妈,仰着头,期盼地望着那欲红还青的樱桃。每当这时,三妈总是一边扬下竹竿,赶走飞近的小鸟,一边跟我们唠叨:“还木熟哩,木熟哩。”看不到吃的希望,我们便一哄而散。
樱桃每年成熟的日子总是在雨后。几天雨水的滋润,仿佛在一夜之间,等到一觉醒来,满树都是红彤彤的、熟透了的樱桃,晶莹中带着仙灵之气。摘樱桃是孩子们的盛大节日,我们早早聚在三妈家。三妈挑选一两个身手灵活的大孩子,负责爬树和采摘。其他孩子围树一圈,向上望着,不时指点着漏网的樱桃。欢笑声从头到尾、源源不断地从心底涌出。那棵樱桃树毕竟不大,分到每个孩子手里的樱桃也就一两把,尤其显得珍贵。
吃樱桃的感觉,现在我还记忆犹新。捏一颗还沾着雨水的樱桃,不用洗,放在舌尖轻轻一咬,随着汁液流出,那股酸甜的感觉顺着喉咙,瞬时冲上大脑,又快速涌向四肢。那种美妙的感觉一直围绕着全身,袅袅不断。在看到《白鹿原》中黑娃第一次吃冰糖,突然怔住,然后哇的一声哭起来时,我找到了相通的记忆体验。那不是编造的,是作者曾经的真实。
后来,我离开家去高中上学,能在家的时间少了,这种体验也不再有。在我上高中时,三妈多病的身体,在岁月和病痛侵蚀中恶化,走了,再也没有人给我们守护那棵圣树。等到一个假期回家,突然发现那棵樱桃树不见了,好像从来就不存在过。但我知道,那棵樱桃树一直在那里,和三妈一样。
高中假期里,我曾经费了好大劲,寻找樱桃树枝和树苗,尝试自己插秧、移栽和嫁接樱桃树,都没能种活。那种美味的樱桃慢慢退到记忆深处,不时泛出,印证儿时单纯的快乐和美好。
月光下的乡村
马建青
小时候,每当十五前后的夜晚,乡村月光美丽。月光温柔地洒在大地上,少了灯光污染,世界一片沙白。这样的夜晚,尤其显得寂静,鸟和虫子也识趣,少了平常的聒噪。
孩子们早早聚在院子里,月光下的游戏开场了。孩子多,地方开阔,老鹰捉小鸡和捉迷藏是常玩的。吵闹声,欢笑声,飘出去荡回来,小村庄弥漫着舒适和快乐。远处传来一两声猫头鹰的叫声“咕呼”,毛骨悚然,孩子们顿时紧张起来。有人吐了一口唾沫,抹在头发上,揉一揉,弄乱头发。“别让它数了我们的头发!”大的不忘提醒小的。农村有个传说:猫头鹰是不详之物,是勾魂鸟。如果被它数清了头发,家里有人会死去。孩子很信这个说法,恨猫头鹰不请自来,打搅每月难得的几天欢乐。
大人们吃完晚饭,凑在一起闲唠。疯够了的孩子擦着汗,一个个聚拢到大人身边,安静地坐着,听大人讲乡下特有的故事。故事总是从周边小事讲起,不知怎的,最后都落到灵异和鬼故事。每当此时,奶奶或妈妈开始干涉,总有那么一两个故意的,不管不顾继续讲。奶奶或妈妈骂上几句,要带自己的孩子离开。正恐惧而又兴奋的孩子,哪能那么容易带离,总想知道那个可怕的结果。故事结束了,孩子们开始后怕,月光下那些晃动的树影,变成一个个鬼怪,准备吞噬一切。家长不在身边的孩子,开始喊叫着,让大人来接。听鬼故事的夜晚,总是难以入睡,用被子蒙住头,在被窝里打哆嗦。
难得那么明亮的夜晚,在手电筒还不普及的年代,有人趁着月光,去走朋探友。一路上吼两句民谣或戏曲,给自己壮胆。若是经过乱坟岗,常常先咳两声,提醒孤魂注意安静,再小心翼翼走过去。通常后背总是冷飕飕的,不敢回头张望。说到这,讲个听来的真事:曾有人因为急事,在一个昏暗的夜晚,到邻村去找人。村子隔得不远,回来的路上,却突然怎么也找不到家,在原路来回走,打转了一夜,骇得不轻。回家后就病了,很久才好转。这在农村叫“鬼打墙”,这事经常出现在前面的月夜故事里,我们百听不厌。
月光下的乡村:美丽、明亮、快乐,更多的是恐惧,各种交织的情感,伴随着我的童年,让人难忘。
十爷
马建青
十爷,一个本家爷爷,是我们儿时的玩伴,我童年记忆中的孩子王,一个重量级顽家。
十爷是个老顽童。由于年纪大、辈分高,村里的人经常“欺负”他,和他开各种玩笑。他很享受这点,为老不尊,和村里的老少爷们、大小媳妇针锋相对,开老不正经的玩笑。终于有一天,不堪他黄话骚扰的几个泼辣老娘们,一阵嘀咕,串通一起摁住他,脱了他的裤子。十爷臊的一脸爆红,提着裤子,站在原地大声叫骂。老娘们哈哈大笑,闪开安全距离,欣赏杰作下十爷的恼怒。从那以后,十爷收敛了不少,见着几个老娘们躲着走。
十爷爱讲笑话,会讲故事。各种故事随手拈来,那么多年没听过重复的。十爷不识字,故事估计都是听来的,可见爱好这个,也是记性好。那时每家都有牛羊,假期里,小孩子负责放养。有讲故事的十爷带着,放牛放羊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清晨,把牛羊赶上山,放牛娃们围坐在十爷旁边。十爷掏出口袋里的烟袋,大家赶紧行动起来,装烟的装烟,点火的点火,把十爷侍候得好好的。十爷抽了一口,眯着眼享受一会,咳一声:“今天讲个啥哩?”开场白一般如此。孩子们很兴奋,有点等不及,“啥都行!啥都行!”我们知道,十爷的故事没有不好听的。
十爷讲的故事,多带乡土味道,涉黄的不少。说一个还记得的黄色小故事:从前,有一个晚上,有对老汉老婆闲来无事,在里屋“挤蛋子儿”。正好有两个小偷光顾,碰出点响动。老婆问:“啥声音?你去看看!”正忙着的老汉不乐意:“看啥看!是咱家的猫在踢腾呢。”俩小偷一听乐了,今晚有指望。于是一个小偷从窗户爬到了梁上,这时只听老汉叫:“进来了一个!”小偷吓得一动也不敢动。一会儿不见动静,才知道说的不是他,招呼另一个小偷进来。刚爬到梁上,只听老汉又大叫:“又进来一个!”小偷一听,以为被发现了,顺着柱子出溜了下来。这时再听到一声:“顺杆子流!”,小偷撒腿就跑,“别动枪!”当听到最后这句时,小偷彻底崩溃,“扑通”一声跪在当场,连连求饶。这故事讲得绘声绘色,那语气,那神态,抑扬顿挫,想来放现在也是高手。
受十爷影响,等我们大点时,开始想方设法来捉弄周边看不惯的大人。有一天,我们看到地边的一个南瓜。南瓜的主人,平时对我们挺凶的,孩子们都怕她。大家商量整整她,提议一呼即应。有人拿出一把镰刀,在南瓜上开一个小口,拉了一泡屎,最后再小心盖上缺口。我们每天都要抽时间,去观察我们的杰作,几天后,那个缺口竟然又长好了。直到有一天,那悍妇声嘶力竭地叫骂,才听说污物流了一案板。看着带出来的蔫坏徒弟,十爷好像很享受。有时我们也捉弄十爷,玩过份了,他也只是有点恼怒,骂上一两句。十爷爱抽烟,我们经常把家里的纸烟偷出来,孝敬他。过年时,家里有鞭炮,我们把纸烟的烟丝抽出来一些,然后把小鞭炮塞进去,最后再把抽出来的烟丝攒回去。把纸烟给到十爷,我们兴奋地期待着。被孝敬惯了的十爷,点上烟,依然是眯着眼享受。刚吸一口,“嘭” 的一声炸开,十爷哆嗦着甩出去,像拿着个炸弹。“兔崽子,长大了呵,能了呵!”拿着烟袋四处追我们。
十年前,十爷去世。假期回家,在十爷墓前站立了一会儿,杂草丛生间,犹见十爷笑眯眯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