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潭文学
陈先达谈读书
陈先达谈读书
发布时间:2016-03-03
著名哲学家陈先达提出读书有“两忌”:一忌读什么,信什么;另一忌是信什么,读什么。如果读什么信什么,就会变成书的奴隶,让自己的头脑变成跑马场,任别人践踏。相反,信什么读什么,就会把自己的头脑封闭起来,变成某个人或某种学说的私人领地,任何新思想都进不去。
在现实生活中,读什么信什么的情况并不少见。这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或者是被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俘虏,变成错误学说的信徒。由于自己没有主见,觉得书中讲的都有道理,观点三日一变。特别是当书中观点彼此矛盾,各有所说时,更是不知所从。《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少则得,多则惑。我以为借用来说明读什么信什么的后果,倒是适用的。多则惑,讲的正是读什么信什么陷于无所适从,即陷入惑的困境。读书本来是求解惑的,结果书读多了不仅未能解惑,反而愈读愈惑,失去了读书的本意。孟子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用在此处,尺寸刚好。
另一忌是信什么,读什么。这表现在专业上就是学什么,就只读什么。我们以哲学为例,如果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读点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书,只是在几本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上打转转,肯定学不好;同样,学西方哲学只读西方哲学,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也不读中国哲学的著作,成就肯定有限。学中国哲学的亦复如此。更不用说,有门户之见,学中国哲学瞧不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西方哲学又瞧不起中国哲学,瞧不起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为另类。每个人只读自己学的,只认自己读的。彼此贵己而贱人,结局如何,不问可知。
当然,生命有限,书是读不完的。读尽平生未读书,只是豪言而已,没人能做到。但是无论读多读少都要记住以上两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