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菊潭文学

菊潭文学

石 堂 山 读 碑

石 堂 山 读 碑

发布时间:2016-02-18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2-18

    早春的内乡, 耀眼的春色诱人心醉,春风也是凉丝丝、甜润润的,拂在脸上既爽快又惬意。
    此时,我正在道教胜地石堂山,面对着《成吉思皇帝赐丘神仙手诏碣》肃然而立。
    高高的石碑在春阳下泛着青光,406字的碑文为1219年成吉思汗第三次召见丘处机的手谕,字里行间流露出成吉思汗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选贤求士的迫切愿望和对丘处机的赏识、仰慕及虔虔诚意。
    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后人称其“长春真人”、“丘神仙”。19岁出家,拜师王重阳,为全真七子之一。他曾在北京白云观传道,在镇平县创建太极观,到内乡县石堂山普济宫修行。丘处机光大了全真道,为龙门派的创始人,不仅是一位高道,更是一位情操高雅、满腹经纶、通晓古今的有志之士。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为了一统天下,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然而,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成吉思汗决定选招贤能治理天下。他得知丘处机博古通今,才能超群,便想招为国师。成吉思汗两次遣使召见丘处机,可丘处机隐居山林,深入简出,避而不见。成吉思汗求贤若渴,不肯放弃,于1219年第三次派遣近侍臣刘仲禄备轻骑素车、携带手诏请丘处机出山,演绎了自三国以来又一个帝王虔诚躬迎、礼贤下士的故事。成吉思汗不远千里三派朝臣恭请出山的诚意,终于打动了丘处机,他审时度势决定西行拜见成吉思汗。丘处机率徒18人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抵达印度河上游成吉思汗行宫。成吉思汗大悦,设宴款待其师徒一行。丘处机向成吉思汗进言:若要统一天下,就要敬天爱民;若要长生久视,就要清心寡欲。成吉思汗对他的话很赞赏,感叹道:“天赐仙翁,以悟朕志。”命左右记录下来,以此教育几个儿子,并赐予丘处机虎符和玺书,玺书内容就是现存于内乡县石堂山普济宫《成吉思皇帝赐丘神仙手诏碣》的碑文,后人评说丘处机有“一言止杀”之功。在行宫中,成吉思汗对丘处机尊礼备至,不唤其姓名,只称呼“神仙”,并命丘处机统管天下僧道,豁免道士赋税差役。他们虽为君臣,却无纲常之礼,诚挚相见,肝胆相照,被后人传为佳话。至大二年(1309年)四月,石堂山普济宫道人们为不忘成吉思汗的皇恩,纪念丘神仙的功德,特将手诏刻于圆顶石碑上,以诏后人。
    朝代更迭,历史变迁。《成吉思皇帝赐丘神仙手诏碣》依然立于石堂山山坳里,成为不朽的历史,记述着一段感人的故事。石堂山普济宫虽然毁于20世纪中期,但是《成吉思皇帝赐丘神仙手诏碣》历经700余年春秋,却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历史上的石堂山,地位十分显赫,因是闻名遐迩的麻衣道场,而成为中国道教的著名胜地。又因麻衣子影响深远,和武当山的张三丰不相上下,故有“南武当,北石堂”之说。自唐代贞观以来,历代皇帝对石堂山多有敕建,规模不断扩大,鼎盛时期有“千顷上下寺,万顷石堂山”之誉,仅从民间的一些传说中就足以感到这方土地的灵性和魅力了。
    石堂山之所以庙院宏大,香火炽盛,还得从麻衣真人说起。麻衣真人姓李名和,字顺甫,祖居秦中。少时喜交游,性放荡。时至东晋中期,朝政腐败,天下大乱。李和愤世嫉俗,不愿受胡人统治,遂隐居终南山中,葛巾麻履,参禅悟道,取号麻衣子。
    一日闲游山中,偶遇一道人,长发跣足,危立于悬崖陡壁之上。李和心奇,稽首倒拜。但听那道人说道:“吾在此候汝久矣!今日有缘相会,当授汝秘诀终身受之。”李和闻言又拜:“弟子李和,谨遵师命。”那道人又说:“终南非汝宅也。南阳之间、湍水之阳有山灵堂,汝当往之,当有异人率众拜附。它日功满,功德无量,切记切记!”李和再拜,问道人尊号,长发道人自称:“吾乃左元太极也。”言毕不见。
    李和信其言,跋山涉水,绕秦岭、出武关,历时月余,来到南阳属地、湍水之滨寻找灵山石堂。时逢盛夏,骄阳似火,李和历尽艰辛,名山大川寻遍,还不见石堂所在。这日来在石羊岗下,坐定休息,念念自语:“难道那左元太极骗吾不成?”疑惑间,忽听前面山涧有人作歌唱道:“有名石堂山,座落西南天。山腰有石堂,堂内好修仙。水打山顶走,泉生十二眼。喝了潭中水,返老把童还。”
    李和闻言心喜,疑是神仙点化。寻声急上,待到近处看时,唱歌者原是一樵夫。李和稽首道:“施主请了,适才施主唱歌,那石堂山是个什么所在?”那樵夫闻言看了看李和,见是个身披麻衣的道人,笑着回答:“道人莫非问的灵山石堂吗?”李和忙应:“正是。”樵夫道:“说起灵山石堂,那可是个好去处,青山绿水,景色秀丽,天然洞穴,独自成屋,瀑布倒挂,相映成趣,修行在此,万世之福也!”李和大喜:“贫道不远千里,寻的就是灵山石堂。难得施主明言指点,贫道托福不浅,无物相赠,贫道这里以礼相谢。”言毕,稽首再拜。樵夫感其心诚,欣然引导李和于石堂洞门。石堂高有八尺,丈二见方,钟乳倒挂,恰似水晶宫一般。石堂内石床、石桌、石凳,一应俱备。室外紫竹掩映,十二眼水泉如珍珠线串,白云复盖其上。身置室中,恍如凌霄玉阙,令人心旷神怡。李和高兴万分,再寻樵夫时,樵夫早已不知去向。自此,李和穴洞而居,修真养性。
    大雁飞来,小燕归巢,暑来寒往,周而复始,晃眼便是四十个春秋。这一年久旱无雨,大地龟裂,禾苗干枯,百姓望穿泪眼。这时候,永青山下、石羊岗上,有一位叫张爽的农民,纠集大伙商讨说:“人传石堂麻衣子是得道的活神仙,有移山倒海、呼风唤雨之术。如今焦土一片,咱们何不结社求拜,拯救一方生灵?”张爽言毕,众人当即响应。一时间鞭炮齐鸣,鼓乐震天。众人簇拥着张爽上了石堂山,求拜李和降雨。
    众人来到石堂门外,见李和鹤发童颜,飘然若仙,无不雀跃欢呼。张爽说明来意,李和应了声“无量天尊”,继而说:“道同天地,感化万民,诚心所至,苍天必怜。众人且安心归去,待贫道作法祈祷天庭,三日内可见大雨。”众人心喜,告辞下山。
    李和见众人离去,便返回石堂闭目养性。于夜半子时,登上石堂后的天坛披发仗剑,踏罡布斗,念咒施法。一连两天过去,纹风不动,照旧日如喷火,地似蒸笼。李和心焦:道法无边,怎奈天不助吾?正在祷念,忽然从外面涌进十二个面色各异的玩童。见了李和,一齐跪倒叩拜:“我辈参见真人师傅!”李和心奇,险山峻岭,虎豹出没,哪里云集这么多玩童?忙说道:“尔等何村人氏,不在父母身边守孝念书,然何出没山林,见我口称师尊?”那十二小孩说道:“我辈数十载伴师石堂,无颜聆谛箴言,今逢师傅召唤施令,故此前来参拜。”李和听了越发心奇:“尔等既伴吾数十年,吾无一日不在石堂,怎的不识尔等,尔等可报上名来?”十二小孩顺序道:“曰巫峡,曰五云,曰岷山,曰清远,曰桐柏,曰昆仑,曰武陵,曰荣罗、曰浣沙,曰渑池,曰嶓冢、曰弘光。”李和听了若有所悟,正色道:“尔等既属上天遣派前来助吾,吾正焦心于民,尔等可助吾作法,布施云雨。”十二小孩听了,齐声道:“谨遵师命!”言毕,退回石堂。
    第二天,时至中午,天色瓦蓝响晴。李和心事重重,渡步石堂门外,忽见十二条小龙在十二眼泉水上戏水亮甲。小龙见了李和,一齐隐入泉中。真相大白,李和心中万分高兴。
天交午时,突然雾起东南,风生西北,霎时阴云四合,乌云压顶,嘎啦一道电闪过去,引出隆隆几声沉雷,紧接着瓢泼大雨倾天而注,百姓望雨心喜,拍手称快。
    雨过天晴,万物复苏,万民欢腾,奔走相告,一时传为盛事,轰动京城。皇帝龙心大悦,敕封李和为“慈慧普济真人”,十二泉水为“十二龙潭”,并大兴土木广为扩建。石堂山也由此成了人们求神祈雨、拜药求子、顶礼膜拜的地方了。
    而石堂山何以成为道家圣地?仅仅因为这里是麻衣子修真之所、丘处机云游之地,还是另有原因?这又引出一段有趣的神话故事!
    传说当年道家祖师太上老君云游四方,传经布道,并选择可供道家修身养性的洞天福地。一日,他来到石堂山下,只见石堂山林木葱郁,泉水叮咚,山虽不高却连绵起伏,犹如莲花半开不开,水虽不大却如串串珍珠滚动。太上老君不觉欣喜异常,便留了下来,还开始召集附近村民筑坛讲道,广收门徒。
    谁知没过多久,佛祖释迦牟尼也来到这里,见石堂山风景秀美,民风淳朴,便也留了下来,开始参禅打坐,收纳僧尼。过了一段时间,两位老仙的徒弟们多了起来,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下,各说各的神通广大,争辩了九九八十一天,还是不分高低,弄得听法的善男信女们也不知所从。有个老头实在忍不住了,就对太上老君和释迦牟尼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让大家看。我这儿现有两节竹竿,你俩各拿一节种下去,谁的竹竿先发芽、长得高,就说明谁的道行深,谁就坐头把交椅,而另一个就立即离开石堂山,不得再来!”
    老君和佛祖听了觉得有道理,就点头同意,各取一节竹竿插在面前的地上,而后分坐两边闭目运法。大伙瞪大眼睛看,不一会儿,只见两节竹竿都已发芽,并不断开始长粗长高,眨眼功夫两节竹竿已有碗口粗,五丈多高了,大伙忍不住叫起好来。佛祖这时候悄悄睁眼一看,糟糕!他面前的竹子没有老君的高,心想,这牛鼻子老道还真有两下子哩!得赶快想个法儿,别叫他占先了。佛祖使出浑身解数,可他的竹子仍没有老君的长得快。这可怎么办?丢不起这面子呀!他一急倒急出个调包计来,趁老君仍在闭目打坐的当儿,运用功力,神不知鬼不觉把老君的竹子换到他的面前,把他的竹子换到老君面前去。
    这时,太阳已经下山了,人们都说:“好了,好了,别再运功了,现在就比试吧!”于是两人都撤了法术。有善爬树的,早已爬上竹梢一瞧,说:“佛爷的竹子高,佛爷赢了!”老君一听,大吃一惊,再一细想,便明白了八九分,原来是佛祖捣的鬼。他只装做不知道,对佛祖说:“老友法力超人,在下佩服,只是想问老友,你种的竹子有几节啊?”
    佛祖正在得意,没料到会问他这个话,一时答不上来。数一数吧,已来不及,心里那个急啊,只急得满头是包也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想:自己种的竹子是七七四十九节,这棵也不会多。边说:“四十九节。”老君一听哈哈大笑:“诸位请看,我运用先天八卦种下竹竿,每卦八节,可长八八六十四节,不信大家数数看,这一棵七七四十九节才是他种下的。”老君一边说着“你呀,你呀”,一边用食指点着佛祖的脑门。佛祖一看老君揭了他的老底,羞得面红耳赤,慢慢地眉心竟涌出一个指头大小的红色小圆点,擦也擦不掉。从此以后,所有的佛祖像都是一头的包,还有眉心一点红。而当时的善男信女们虽然没见佛祖调换竹竿,可见这情景也明白过来,这头把交椅当然由老君来坐了。趁着人们向老君道贺之时,佛祖只好带着一帮弟子灰溜溜走了。于是,石堂山就成了道家的道场,而佛门子弟从不踏入石堂山半步。

    凡上过石堂山的人会在山顶的小天池边见到几块奇异的石头。那石头奇在哪呢?一是有三块长约十米的石头,宛如三条苍灰色的巨龙匍匐在地,只是头部不那么完整。二是在这龙石之上,有七八个异于常人的脚窝,深约三五公分,清晰可见,这在当地被称为“仙人足”,而“仙人踏背治恶龙”的神话传说也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当年,麻衣真人李和在十二龙子的帮助下,道术大行,泽被乡里。十二龙子眼见麻衣真人修道有成,就“各自溃穴,穿岩而去”,回到原来的属地,只剩下大小天池和十二龙潭供人瞻仰和祭奠。真人得道之后,就云游四方,到处传道。公元457年,他在湖北郧阳传道时,羽化登仙,享年101岁,当地人建白鹤观以纪念。
    可是不知何时,突然石堂山的小天池里来了三条恶龙,兴风作浪,为害乡里,不但每个月要附近的山民献上三头牛、三头猪、三只羊,而且每年底还要奉上三对童男童女供他们食用,这样才保这儿风调雨顺。这三条恶龙十分凶狠,当地百姓非常害怕,只好乖乖答应他们的要求,而送牛、猪、羊倒还好说,可童男童女怎么办呢?每到年底,便是家家发愁,户户不安,害怕灾星落到自己的头上。
    没办法,几年过去了,年景倒是不错,可孩子们太可怜了。有几家想到快轮到自己了,孩子又不想送出去,只好天天到普济宫祈祷,希望麻衣真人回来惩治这几条恶龙。皇天不负有心人,这几家的虔诚祷告,终于直达天庭,传到了麻衣真人的耳朵里。他听后,十分震怒,向玉皇大帝请了斩龙剑,就腾云驾雾向石堂山而来。
    到山顶,麻衣真人立在云端下望,只见三条恶龙在小天池嬉水,便大喝一声:“孽障,你们的末日到了!”几条恶龙一听是上天的仙人声音,便立即准备逃走。刚到岸边,麻衣真人就瞅准为首的那条苍龙,念了一声“落”,便落到苍龙背上。他急急念咒,一个“定”字使几条恶龙动弹不得,手起剑落,三只龙头便落了地,麻衣真人又为民除了一大害。
    此后,三条龙身风化为石,麻衣真人踏过的地方留下几个脚印,龙头因为顺坡翻滚早已没了样,而麻衣真人也已重归仙班。

    初春的太阳暖洋洋的,明媚的阳光柔和地照射下来,使蓝湛湛的天空显得更加深邃。石堂山春意盎然,弥漫着清新与生机。在《成吉思皇帝赐丘神仙手诏碣》石碑前,挺立着一棵20多米高的千年古柏,胸径需3人合抱,树干扭曲盘转上升,宛如一条盘旋升空的巨龙。石堂山千百年来曾遭无数雷雨电击,好多老槐树、黄楝树、松树被击中枯死,而这株最高的古柏却安然无恙,虽历经千年沧桑,仍枝繁叶茂,伟岸挺拔,生长旺盛,被当地百姓尊之为“龙柏”、“神柏”,崇之为“石堂山的保护神”。
    古柏周围矗立着十几通元、明、清三代碑碣,除《成吉思皇帝赐丘神仙手诏碣》外,《石堂山麻衣道场重建十方普济宫碑》、《紫青白真人无极图和嗣汉三十代天师虚靖先生心说碑》、《武当朝谒四次十宫谢恩碑》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不仅有助于了解道家思想和普济宫的演变,而且有助于了解这一地区在历史上的旱涝灾情和风土人情。碑刻的书法艺术也甚为可观,有隶书、楷书、行楷等体,运笔自然,刚柔相济,宛如铁划银钩,不失大家手笔,1982年石堂山碑林被内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走过一通通石碑,我立定于《石堂山麻衣道场重建十方普济宫碑》前,从字体雄健的碑文中感到了麻衣真人研究《易经》及相术的高深莫测。当今世上,凡观相算命的皆尊麻衣子为其祖师,以《麻衣神相》一书为经典,人们对观相的也称其为“观麻衣相”。麻衣子创作的《麻衣神相》是相书史上一部具有总结性的划时代著作,它集前代相书之大成,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和发挥,最终奠定了相术学的理论体系。《麻衣神相》成书之后,立即风靡一时,当时几乎家家藏有这本相书。这本书总结千余年来的相术,撷取了其中的精华,摒弃了一些繁琐无稽的说法,使相术理论达到了一个前人后者都难以企及的高峰。而且内容丰富,尤其附有大量插图,详实具体,通俗直观,使它成为至今影响最大的一本相书。麻衣子能创作出《麻衣神相》,固然与他天生聪颖、深得各家之长有关,更重要的是他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相学经验。
    先说麻衣子观相。五代时,有一个叫符彦卿的人,把女儿嫁给河中镇守李守贞的儿子李崇训。有一天,麻衣子路过河中,被李守贞请到家中,让其为家人观相。麻衣子看看他们父子俩,什么也没说,等到李守贞的儿媳符氏出来时,他才说其儿媳有贵相,定当成为国母,然后就走了。麻衣子走后,李守贞高兴地说:“我的儿媳尚且能当国母,何况我呢?”于是下定了反叛的决心。
    后周太祖显德元年,李守贞据河中反叛称秦王。不久,反叛失败了。河中城也为后周太祖郭威所破,李守贞自焚而死。李崇训绝望之下,先杀了弟弟妹妹,然后准备杀符氏。符氏无奈躲于帷帐中,李崇训匆忙之间找不到她,就自杀了。乱兵很快就冲进来,符氏镇静自若,临危不惧,安然端坐堂屋中,斥责乱兵说:“我父亲与郭公是好兄弟,你们不得无礼!”太祖郭威听说后,就派人把她送回给符彦卿。等到周世宗柴荣镇守仁川时,太祖为他娶了符氏。世宗即位后,立符氏为皇后。皇后性情温和贤惠,又聪明果断,世宗非常敬重她。这就是当初麻衣子说符氏定为国母,而对李守贞、李崇训却没说什么的原因啊!
    再说麻衣子观气。李守贞叛乱时,周太祖郭威亲率大军前去征讨。麻衣子路过军营,被以后封为韩王、时任参谋的赵普请去看平叛会不会成功。麻衣子登到高处一看说:“李守贞怎能长久地盘踞城中呢?我观城外大军中有三股天子气笼罩,必胜无疑!”不久,河中城果然被攻破。这三股天子气,就是指当时的皇帝周太祖郭威和以后当上皇帝的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俗话说,神仙与帝王将相之相貌,岂是一般人可以辨认出的,而麻衣子只看了一眼就分辨得出,他的见识实在太高了!
    石堂山碑林前便是普济宫遗址,自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始建,普济宫至少有六兴六衰的历史。据记载,石堂山普济宫最后重修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为宫殿式建筑,雕梁画栋,灰瓦覆盖,伟雅壮观,占地1330平方米,建有山门、大殿、文昌阁、东西两庑15间,1958年庙宇拆毁,现仅存遗址。时近正午,天朗气清,沐浴在春光下的石堂山满目青翠,郁郁葱葱,令人心境顿开,超凡脱俗。站在遗址上,蓦然从心底升起一种期盼,期盼风景秀丽和文化内涵丰富的石堂山能早日重现光彩,使这座千年名山再次彰显魅力而走向新的辉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