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铁面女法官

铁面女法官

发布时间:2017-01-10 2017年1月10日 南阳日报 A7版:干警风采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1-10

——记河南省少年法庭先进工作者张珂 
 

    现年38岁的张珂,是内乡县人民法院少年审判法庭的一名普通法官。从业以来,她恪守“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职业操守,坚持在为民服务中突出法官职业道德,在帮教挽救中彰显法官人性关怀,在探索总结中锤炼奉献情操,连续4年被省、市法院授予“少年刑事审判先进工作者”称号;2016年3月获南阳市“十佳法官”称号。

    职业道德融其心

    用心呵护少年犯,是张珂恪守法官道德的一贯作风。3年来,她在少审工作中,坚持“刑事处理与刑事附带民事并重”,注意克服“重刑轻民,以刑为主”思想。坚持程序、实体并重,严格无罪推定原则,不经过当庭质证、认证的证据不予采信;杜绝超审限案件和量刑畸轻畸重,坚持审执并重,对刑附民案件,不仅考虑案件怎样下判,还考虑判后怎样执行。实践中,她系统总结出法律攻心、情理诱导、辛劳感召、社会联动等成功经验,使刑附民案件全部庭前调解并兑付。

    2014年9月,16岁的齐某受黄色录像的诱惑犯强奸罪,审判时,齐某突然倒地,口吐白沫,不省人事,医生诊断为癫痫病。家访中,知情群众反映齐某曾有过癫痫病史,经治疗近年没发作过,这次犯病,是精神压抑造成的。在掌握这些情况后,张珂报院长同意,对齐某取保候审治疗。周边了解情况的群众纷纷称赞张珂“就是自己的亲娃也不过这样”。

    工作中,张珂灵活处理,确保案件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同时,还注意在庭后对被告人进行法治教育,使被告人对自己所犯罪行的定性和量刑心知肚明,服判息诉。17名曾被判罚的少年犯家长亲自到法院向她致谢。多年来,她审理的案件,无上访,无缠诉,无错案,无超审限。

    帮教挽救显人性

   “涉少案难就难在如何让他们重新做人,这既事关祖国的未来,也是法官人性的体现。”张珂常常这样说。

    17岁的高三学生陈某因抢劫被公诉,他被捕时就想着“这辈子完了”,准备破罐子破摔,一门心思想着刑满释放后报复社会。张珂开庭前先后十余次与他交心、座谈,从远古的例子讲到做人的道德,从人的本性讲到社会责任,最终使陈某打消了念头,认罪服法接受刑罚,随后又帮助他复学。为防止陈某念头重生,张珂在短短4个月中多次找他“聊天”,按陈某的话说,“法官姐姐一直像影子一样监督着我、影响着我、帮助着我”。去年高考,陈某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某高校录取。

    据统计,张珂所帮教的少年犯无一重新犯罪,重返校园的少年犯在校学习努力,回访中都反映像“换了个人”。

    锤炼之中见真情

   “作为一名少审法官,仅仅会作帮教、挽救工作还不行,还要学会系统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不失时机地为自己的工作注入活力。”张珂如是说。3年来,她针对自己审理的每个涉少案,认真剖析,写出72篇办案、回访札记;她围绕法官帮教道德实务,在全院召开的理论研讨会上,与同志们广泛交流,着力提高自身道德水准;她健全并全力推行送法进校园活动,以“一校一法官”为抓手,组织模拟法庭,以实例为蓝本,再现庭审过程,让青少年接受直观法治教育,并定期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和当地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进校做法律知识专题报告,从源头抓好预防和减少涉少犯罪的治本工作。据不完全统计,8年来,她在辖区中小学作专题报告37次,组织模拟法庭19个,8所学校万名学生及千余名学生家长受益,受到县综治办、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调查研究传经验

    办案之余,张珂系统总结出“释法诱导、情法并融、亲情感召、和风细雨、社会参与”的法官“道德帮挽五部曲”,在全院推广,使单一的审判艺术上升到理论高度。3年来,她撰写各类调研材料11篇,专业论文7篇,法治宣传文章63篇,先后被省、市两级法院转发8篇,被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刊发和转载52篇。她撰写的《道德与调解艺术》等文章,先后在《人民法院报》、《中国审判》等刊发,不仅为审判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而且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