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
岞曲注重“两业"发展 人大代表建言献策
岞曲注重“两业"发展 人大代表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2018-05-14
为扶贫攻坚夏季"两业"攻势打好基础,岞曲镇人大主席团主动参与,镇人大主席朱振豪合理安排组织分布在全镇各行各业人大代表对转移就业和产业发展进行调研并建言献策。
岞曲镇位于内乡县西南部,西与淅川县相邻,辖16个行政村3.3万多人,全镇绝大部分为浅山区,贫困人口3356人。近期内乡岞曲镇脱贫攻坚注重发展产业、转移劳动力就业,坚持“政府引导、基地培训、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以生态农业基地化、劳务输出为导向,以转移劳动力、促进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发展无花果、茶叶、烟叶、菊花、辣椒、核桃、银杏等特色产业种植,引进切纸厂加工、茶叶加工等加工项目。
一、肯定做法和成绩
调研发现目前有两种方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一) 是离土离乡,向外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输出不仅大大缓解了人地矛盾,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对我镇这种传统农业区和欠发达地区来讲,这种离土离乡、向外输出的转移方式,是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现实而便捷的途径。距统计仅2017年一年,岞曲外出务工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0%以上。
(二)是离土不离乡,就地安置。相对于向外输出,依靠发展岞曲的本地经济,对本地老百姓进行产业扶持,扩大就业岗位。这种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式,不仅有效降低了外出务工的成本,而且减少了大规模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最重要的是契合了习总书记向全世界做出的“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的庄严承诺。岞曲镇计划到2018年底脱贫后贫困发生率控制到0.84%的目标,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稳定增收,稳定脱贫,易地搬迁仅是解决了房屋安全问题,最核心还是就业扶持增加稳定收入。努力探索特色扶贫产业和扶贫车间发展。重点支持上庄、白杨两村以无花果、双堰以茶叶为主、魏营南庄两村以烟叶等特色产业化为主的专业村,积极鼓励自主发展项目, 镇政府采取了奖补是鼓励贫困户种植。
二、发现问题找原因
当前的转移就业和产业扶持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缺乏技术劳动力。贫困户大多有发展产业的意愿,但因家庭成员年多是老年或残疾,没有力量去发展。
(二)自然环境较差。我镇占三分之二多的农户地处浅山区,其中有70%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农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发展。
(三)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培训还不到位。扶持就业政策不完善;近几年转移就业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不畅,有组织外出的比例较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延缓了转移就业脱贫的进程。
(四)转移就业劳动者素质与市场需求不适应
据不完全统计,转移就业的劳动者中, 文化程度低,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10%。基本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如:运输、建筑小工、工业加工等劳动密集型,重体力、低报酬的行业。
三、建议合理促落实
(一)强化领导抓落实
成立专门的"两业"工作落实机构。建议由镇社会保障所和企业办为主负责具体抓落实,做到层层有人抓,块块有人管,事事有人办。各相关部门按着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岞曲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大力发展本地经济,不断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安置的空间。发展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关键。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我镇加大对扶贫车间、扶贫基地的扶持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快扶贫车间建设,扩大就业岗位增加贫困户收入,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扩大辐射带动面,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务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减少。岞曲镇社会保障所等业务部门要切实加强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拥有专业技能。
从调研的结果看: 农民从田头走向工厂,从依赖土地走向自主选择就业,进一步开阔了视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主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