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大山深处养蜂人的“甜蜜”脱贫路

大山深处养蜂人的“甜蜜”脱贫路

发布时间:2018-08-15 8月15日南阳日报A6版:“三农”聚焦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8-15

 8.15A6版 南阳日报.JPG

 

AJ3A3305.JPG

 

AJ3A3354.JPG

 

微信图片_20180809174646.jpg


        夏日时节,从内乡县城一路驱车,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驶1个小时有余,来到隐身在山林间的板场乡三岔村,四周群山环抱,满目苍翠,绿意扑面。

        三岔村是一个隐蔽在大山深处的村落,这里天蓝水清,茂林成荫,水热条件好,气候光照俱佳,花源丰富,具备蜜源充足的天然优势。

        看着漫山的翠绿,更加吸引记者目光的是山脚下整齐摆放的土蜂箱,蜂进蜂出,嗡嗡作响,这可是蜂农张朝立的“宝箱”。

       “俺从17岁起就随父亲养土蜂,父亲养不动了,俺继续养。”今年60岁的张朝立小心翼翼的检查着蜂箱,谈及自己的“养蜂史”,他不禁感慨,“养了一辈子蜂,如今总算成了‘气候’。”

       可眼前这位养蜂人,由于腿脚不灵活、身患残疾,妻子有病,孩子上学,缺资金又缺劳力,之前的养蜂只能是“小打小闹”,日子过的捉襟见肘,2016年被评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一系列扶贫政策来了,资金有了,望着眼前的30箱蜂,张朝立来了劲头,“俺要扩大规模,不信脱不了贫。”

        老张下定决心,说干就干,早出晚归成了常态,变身勤劳小蜜蜂,靠着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俺今年又扩大了规模,现在有5个养蜂场200多箱蜜蜂,搁在3年前俺想都不敢想,真是赶上好时候了。”张朝立指着眼前的蜂箱乐开了怀,描述着3年来自己的蜂场如何一箱箱发展至今。

        “养蜂是个细致活儿,要每天检查蜂箱。要有耐心,吃得了苦,还要掌握养蜂技术,一年的产量就取决于对蜂群的管理。”说起养蜂,张朝立总能滔滔不绝,养蜂作为一项“甜蜜事业”,却很辛苦。

        “俺一年摇1次蜂蜜,今年能收入几万元,就这一项俺年底稳稳脱贫。”张朝立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小日子终于过起来了,老张又开始张罗着给同村65岁的贫困户付运德忙生计,“老付,你看你一个人,来俺蜂场帮忙,俺给你分个5箱蜂,年底另给你酬劳咋样?”

        一时间付运德竟激动的语无伦次,嘴里只剩下了一连串的“好”字,他没想到自己穷了一辈子,老了老了竟有了“奔头”。用心经营后,老付的蜂也由最初的5箱发展到了现在的29箱。和付运德一样在蜂场务工的还有63岁的贫困户宋景群。

       问及蜂蜜的销路,张朝立笑的合不拢嘴,“咱的蜂蜜纯,又坚持诚信经营,价高也不愁销路,附近七里八乡的,甚至省外的都跑我这儿买。”   

       老张继续说着,咱的蜂蜜不掺任何杂质,蜂蜜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样才算是真正没有浪费三岔村的百花蜜。

       除了诚信外,让张朝立的蜂蜜品质得到保障的是这里大自然的味道,农药污染少,植被良好,蜜源丰富,是产出纯天然味道百花蜜的关键。 

       “在朝立的带动下,村里已经有几户贫困户开始跟着养土蜂,村子年底脱贫希望满满,”村支书郭春喜告诉记者。

       “大儿子去参加县里的免费电商培训班了,学成后俺也准备开个网店,把蜂蜜销往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吃到纯正的土蜂蜜。”说起以后的打算,张朝立满是期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