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真心真招出真力 扶志扶智真扶贫

真心真招出真力 扶志扶智真扶贫

发布时间:2018-05-17 2018年5月17日 南阳日报 A1版:时政要闻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5-17

 ——市审计局精准实施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5月15日,内乡县夏馆镇小栗坪村居民期盼已久的事情终于曙光初现——村卫生室浇筑封顶,受扶贫攻坚帮扶单位市审计局邀请,市中心医院的6位主任医师专程赶来,义诊台前人头攒动。此前,村里连接038县道的水泥道路也开始施工。
    用真心,动真情,出真招。市审计局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凝聚智慧和力量,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铆劲发力。“经过各方努力,小栗坪这个深度贫困村从生产生活到精神追求,面貌正在发生着可喜的转变。”局长黄乐说。
    啃“硬骨头” 打攻坚战
    从内乡县城到夏馆镇有50公里,而从夏馆集镇出发还要经过高低起伏的12公里山路才能到小栗坪村,一路上,“急弯减速”标志接二连三。这个深山村有6个村民小组,村民分散居住在以村部为中心沿山沟延伸的25个村,有人口156户564人,劳动力97人,人均耕地只有半亩。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186人,贫困发生率为32.8%。
    山高路远,无地可用,脱贫,真是很有难度。
    2017年11月,根据全市扶贫工作安排,小栗坪村这块“硬骨头”被交给了市审计局。
    局领导班子带头包联,驻村工作队入户调查,驻村第一书记与干部群众谈心沟通。沿着小栗坪所在的山沟,他们跋山涉水,走遍了每一个村。伏牛山腹地流水潺潺,去最远的村子,一路要趟8次小河,有路无桥,他们就学着村民的办法自己搬石头踏着过河。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以审计人特有的严谨,市审计局调查出了小栗坪村主要致贫原因:因病16户58人、因残18户52人、缺技术15户46人、缺劳力11户15人、因学5户15人。
    制约村子发展有两方面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首先是交通条件差,且不说没有通村客运班车,村内仅有一条长1公里的水泥道路,中间还被河道中断4次,通往5个村民小组无硬化路面,平时村民出行尤其是孩子上学、老人出行都要涉水而行,遇到汛期就会中断,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其次是村内无安全饮水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用水长期依靠山泉,枯水季节部分村民生活用水无法满足。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村内无文体活动中心、无文体广场、无简易戏台、无体育设施器材等,开展组织文体活动困难;村内没有卫生室和乡村医生,距离公路最近的村民看病也要到两公里外的大栗坪村就诊;村内不通宽带网络,个别村手机信号不好,与外界沟通不畅。
    依山难为、有策难施,小栗坪村之穷,穷在“不通”——路不通、货不通、人不通。不通则痛,穷则思变。
    找准“病根” 拔掉“穷根”
    档案有了,“病根”也找到了,可是怎样发展呢?
   “脱贫任务确实繁重,但只要我们把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最大追求,将一项项惠民政策落细落实,就一定能让农民尽快过上好日子。”黄乐说,要千方百计把这65户乡亲“就是拖也要拖出贫困的泥潭”。全局上下,从班子成员到机关干部,从驻村工作队到“支援部队”,开始群策群力精准扶贫。
    按照选派要求层层选拔,市审计局成立了由副局长孔雪飞任队长的驻村工作队,由局人事科副科长王俊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同时,坚持在每周局领导班子会议上听取驻村工作队队员的工作情况汇报,先后多次组织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局中层干部深入帮扶村,加强沟通协调,做好服务保障。并结合该村的实际情况,及时与市直相关部门和内乡县委、县政府沟通协调,积极争取,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孔雪飞代表驻村干部表示:“小栗坪村不会被遗忘,一定能和全国、南阳同步进入小康!”
    除了努力争取扶贫资金外,市审计局决心把“输血”变成“造血”,一人一策,一户多策,智志双扶,鼓励村民自力更生,自然脱贫。不仅小栗坪村要整村推进,按照“精准扶贫、定人定向”的原则,局领导班子成员和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还对贫困户进行“一对多”、“一对一”帮扶。
    根据具体情况,驻村工作队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产业扶贫项目。哪家适合养鸡养猪、哪家适合养牛养羊、哪家适合到合作社就近务工,他们都逐一登记,初步理清了工作思路:
    鼓励食用菌、中药材种植,让出不了门、不能外出务工的农户有收入来源。
    对有劳动力的农户继续鼓励种植林果业,发展和加大鲜果的种植规模,增加收入。
    努力开展就业扶贫,孔雪飞经过多次沟通,带领村组干部到内乡地毯厂,为富余劳动力选定合适岗位,赴厂人员选拔业已展开。
    借助二龙山景区的开发,鼓励有经营能力的农户参与旅游业生产,开办农家乐和山珍土特产的批零经营。
    加大资金和项目争取力度,逐步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改善村容村貌。
    这次开工建设的村道有3.1公里,其中就有漫水桥6座、涵洞桥1座,造价近590万元。“即便是下暴雨,也不阻碍通行。”孔雪飞说,通过邀请市县水利专家勘测,村里的安全饮水工程已完成设计和招标公示,将于近日开工。
    小栗坪村二组居民杨金华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麦田除草时不得不跪在地上拔草,外出打工又水土不服,“白白赔上几百块路费”,大女儿每年大学学费、生活费要一万多元,生活比较艰难。去年,他送小女儿上学时突遇河水猛涨,被冲倒在河里,挣扎上岸后父女两人忍不住都痛哭起来,浑身湿透的孩子还惦记着“上课别迟到了”。谈起村道开工建设,杨金华打心眼里感激:“以前遇到河里涨水,学生上学得翻几个山岭,这下方便了,真是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既有“真金” 又送“真经”
    大河涨水小河满。如果说点对点帮扶是祛除贫困“顽疾”的精准手术治疗的话,那么,拟定高质量的发展规划,建强村级组织,壮大村集体经济,则是健体强身、抵御贫困的长久之策。
    市审计局从紧张的办公经费中挤出3万余元,委托南阳理工学院规划设计院在详细勘察后作出小栗坪村20年发展远景规划,还邀请相关专家,对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做出规划设计,局里还在办公经费中列支两万余元,为驻村工作队配齐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和相关生活用具。黄乐每次到小栗坪村还要“到贫困户家里坐坐,到(驻村干部生活)点上看看,你们平时吃啥我吃啥”。
    建强“地基中的钢筋”,确保有人领路。在驻村第一书记指导下,小栗坪村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及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利用每月的党员“双日”活动,围绕脱贫攻坚上专题党课,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引导党员群众打牢思想根基,协助村党组织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三会一课”等制度,完善会议制度、学习制度、村务公开、党员目标管理责任制和村规民约等长效机制。
    既“输血”送“真金”解燃眉之急,又送“真经”帮助恢复“造血”功能。目前,投资50余万元的小栗坪村新村部、投资26万余元的村卫生室正在施工中,村里还贷款100万元成立专业合作社,确保了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村支书杨金廷说:“审计局不仅给我们出点子、想办法,还为我们办了许多以前不敢想的事情。以前村里连村部都没有,开会都得借用工棚站在外面开(会)。如今有了阵地,我们工作更有干劲了。”
    村子贫困,但思想观念不能贫困。驻村工作队以内乡县开展的“三带五联”活动为依托,坚持每月在全村范围内进行评比,挂旗争星,树立典型,激发他们摆脱贫困、致力富裕的梦想,引领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托香菇、黑李等特色种植,以党员致富带头人为骨干,不断放大支部和党员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富民效应,切实推动产业发展、贫困群众增收,形成党建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党建与扶贫互动双促的格局。63岁的贫困户李新芳夫妇利用有限土地种植香菇和木灵芝,去年冬天又利用农闲时机爬坡上山,将野生连翘移植至房前屋后,几个月时间移植近千余株。目前有少部分连翘已开始挂果,为以后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用真心动真情出真力,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短短几个月,小栗坪村起步发展的态势给了村民们巨大的信心。肢体二级残疾的村民张国运说:“每天都能见到驻村干部忙忙碌碌的,大家真心真意帮扶,我也要种好地、育好果,满怀信心奔小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