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内乡县“三项机制”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指数
内乡县“三项机制”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指数
发布时间:2018-01-25
内乡县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先进典型经验,被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以《河南内乡: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为题进行了刊发,在全国各地推广。作为一个地处秦巴山区的集中连片开发县,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有哪些创新举措和先进经验值得全国学习推广?近日,记者深入内乡县探访该县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奥秘。
长效补进机制 保证教师数量
内乡县完善教师编制管理制度,每年按照教师自然减员数量和扩大办学规模所需教师数量,科学制订计划,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在城乡统一编制标准下,对乡村学校和偏远学校给予倾斜,努力解决乡村学校编制偏紧问题。2014年以来,全县共补进教师1901人,其中60%以上教师分配到偏远乡镇和贫困乡村学校。此外,该县还利用社会资金补充乡村支教队伍。2015年,由县政府牵头,牧原公司发起成立“内乡县牧原教育基金会”,每年安排资金5000万元,连续支持教育发展20年,建立社会力量助学助教长效机制。为解决该县教师编制不足问题,从2016年开始,从“牧原教育基金”中,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组建“牧原支教服务团”,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奖励。2017年,由牧原教育基金会出资招聘的两批300名教师已经走上工作岗位。
资源共享机制 提升教师素质
该县通过开展星级教师评定、“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举办薄弱学校教学视导、学片教研、优质课竞赛活动,实施梦想课堂等措施,多策并举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改变支教方式,扎实有效开展支教活动。组织120位名教师,按照学科分成40组,分组定期到偏远乡镇、贫困乡村学校,采取上示范课、与受援学校教师同课异构等形式,真正实现了县域优质师资广覆盖、乡村支教常态化。该县与北师大进行区域教育合作,县政府拿出1000万元,与北师大按照“共享、共建、共创、共赢”原则,开展为期3年的教育合作,为内乡县打造30所名学校,培养30位名校长、200位名教师、100位名班主任。一年多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了一批品牌学校、优秀校长、班主任和教师,成为全县广大教师的业务带头人。2017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在内乡县四小召开“现代品质学校建设”观摩现场会,同时把内乡县4所中小学校定为“北京师范大学学校发展一体化建设基地学校”。
生活补贴机制 提高教师待遇
自2014年开始,内乡县科学分配乡村教师生活补贴,在全市率先由县财政对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落实人均每月100元的生活补贴,2015年与国家下拨的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贴整合使用,使人均增加到389元。采取按区域定档分配的办法,对乡村教师进行生活补贴,最偏远的学校教师每月可补贴2000元以上,而县城教师则不享受这项生活补贴。该县按照河南省《关于实行乡镇工作补贴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认真落实乡村教师生活工作补贴。根据乡村教师工作年限,全县乡村教师按照每人每月200元~350元的标准发放补贴。从2017年秋期开始,该县启动“牧原教育基金”教师奖励计划,从“牧原教育基金”中拿出2500万元,对全县高中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幼儿教育阶段在编在岗教师,按照普惠性、奖励性分配原则,根据工作区域、工作量等因素从200元至700元分4档实行差异化奖励。通过实施以上三项措施,距离县城最远的学校教师每月可增加工资3000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