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灌涨镇 产业扛大旗 共奔致富路

灌涨镇 产业扛大旗 共奔致富路

发布时间:2018-01-17 1月17日南阳日报A6版:三农聚焦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1-17

1.jpg

刘营村双孢菇种植带动乡亲就业增收 本报记者 张飞 张松 摄

 

 

         当第一缕晨曦照耀在内乡县灌涨镇魏庄村时,贫困户于新转已经吃过了早饭,准备骑车到离家五六里外的养牛场。

         “喂牛、打扫卫生,都是简单的活。” 61岁的于新转告诉记者,她家有6口人,因病因学致贫,“多亏了村里的养牛场,俺一个月能挣2000块钱,一家的花销不发愁了”。

         像于新转一样的贫困户,灌涨镇还有780余户,他们全部享受到了产业兴旺带来的收益。而这只是该镇特色产业兴旺发展的一个缩影。

         破题——土地“身份证”安民心

         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灌涨镇的产业为何会搞得风生水起?

         “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灌涨镇副镇长薛基伟告诉记者。过去一家一户小打小闹,高成本、低产出,该镇因地制宜立足土地做文章,发展特色产业,帮助农户稳定持续增收。

         “有了这个小本本,俺可以放心流转了。”刚刚领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刘营村3组村民刘金秀欣喜地说,土地流转出去后,每亩地每年最低也有七八百块钱,这是稳定收入。平常打个零工,每天还可以挣到100元左右。

         魏庄村村委会主任王霞光觉得,土地有了“身份证”,土地加速向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为村里的肉牛养殖、金钗种植等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灌涨镇24个行政村全部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有96个,合作社61个,土地确权颁证实现了全覆盖。

         壮大——多元产业齐头并进

         土地流转,夯实了产业发展的基础。灌涨镇通过招商引资,调整结构布局农业产业,推动产业向多元发展。

         魏庄村“两委”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引进河南福瑞滋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3亿元高标准建起了两万平方米的工业化车间,主要种植金钗石斛等中药材;

         刘营村利用金融扶贫政策,投资200万元流转土地120亩,建成双孢菇棚120座,每座菇棚年净收入3万元;

         刘岗村返乡创业农民徐红雷,投资83万元流转了200余亩坡地,建起了徐氏家庭农场,种植核桃、梨、樱桃等特色林果,带动6户农户种植桃、樱桃、黑李78亩……

         同时,该镇以建成高效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为着力点,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增加群众收入,已发展绿丰、盛美森等葡萄采摘园9个,种植葡萄2500亩。刘营村的双孢菇、牧原蔬菜、福瑞滋的金钗石斛通过包装,实现了线上销售。

         如今,在灌涨,养殖业、休闲观光业等齐头并进,金钗石斛等中药材,西瓜、葡萄、樱桃、双孢菇等种植业遍地开花,特色产业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有力支撑。

         受益——乡亲腰包鼓了起来

         产业兴旺,受益的是广大乡亲。

         在灌涨镇产业扶贫园,曾义勇夫妇正在采摘双孢菇,“收的是第4茬,一天能收100多斤,能卖四五百元。”他们告诉记者,通过双孢菇种植专业合作社,他们托管了两座菇棚,刚采摘两个月,就卖了3万元,“比出门打工强多了。”

         受益的还有岗头村贫困户樊文德。菇棚建好后,合作社安排樊文德到菇棚务工,一年务工收入不低于4000元。同时,合作社每年从每个棚的租赁费中拿出3000元,保证他每年有3000元的分红。

         为让更多的乡亲受益,灌涨镇还在刘营、郭营、岗头等村成立了农业经济专业合作社。按照“量化到户、按股分红、持续受益”的方式,整合资金100万元,投入牧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年分红10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

         随着产业日益兴旺,灌涨镇乡亲的收入增加了,村里的环境变化也很大。如今,走进灌涨各个村庄,但见街道宽敞、房屋整齐,道路四通八达,处处都能看到群众的笑脸……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画卷正缓缓展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