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菊潭文学

菊潭文学

创造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 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

创造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 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

发布时间:2018-08-16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8-16

    内乡实验学校是2016年举办的一所寄宿制民办学校。现有教职工416人,一至九年级在校学生3756人。其中,留守儿童2389人,占学生总数的64%。面对这样一个留守儿童数量庞大的特殊教育群体,应该为孩子们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成了决定学校能否立足、发展和壮大的重大课题。

    如何破解这个课题,向社会上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从学校筹建至今,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
    一、《生命的色彩》校本课程的孕育
    面对这样的生源构成,我们对家长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摸清了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四个缺失”:
    一是监护脱节,管理缺失。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只能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教。由于天然的亲缘和血缘关系,祖辈们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留守儿童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特别严重,很多监护人都管不住孩子。祖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而过多地宽容放纵,少了精神、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祖辈年老体弱、精神不济,难以承担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还有一部分则是哥哥姐姐带管弟弟妹妹,成了弟弟妹妹的监护人,哥哥姐姐是未成年人,不能对弟弟妹妹履行监护职责。
  二是亲情淡薄,关爱缺失。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不能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非常淡薄。对于务工归来的父母,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得冷漠、木然、疏远,没有“爸爸、妈妈”的概念,宁愿与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在一起,这让父母感到惊讶和痛心。父爱母爱的缺少给儿童心里留下了阴影,容易使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
    三是心理孤独,情感缺失。长期缺少父母在身边照顾,给留守儿童成长带来了巨大伤害,他们情感孤独,心理问题严重。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而得不到父母指导和帮助,他们内心想法、感受、体验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与方法,留守儿童容易自我封闭,心里孤独产生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人欺负,行为孤僻。
    四是道德失范,教育缺失。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愧疚于孩子,于是用物质、金钱对孩子进行补偿,每次回家都给孩子买很多东西,平常在电话中也要求监护人多给孩子一点零用钱,使得留守儿童逐渐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相互攀比的坏毛病,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渐渐发生偏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存在危机。
    面对学校生源现状,我们在深深思考:我们应该办什么样的教育?如何顶层设计学校的文化主题?如何来弥补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如何找到这个载体?带着这样的思考,学校召开中层以上班子扩大会议,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大家达成共识:适应生命成长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于是,我们确立了学校的办学思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秉持“尊重、唤醒、激励、绽放生命”的办学理念,把“生命教育”作为学校的文化主题,以“创造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为课程建设目标,在实施好国家课程的     同时,着手编写校本教材《生命的色彩》,来弥补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
    我们期待《生命的色彩》能给留守儿童一方晴空、一树绿荫、一缕阳光、一线希望;期待着她能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感受到生命跳动的节奏,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希望这里不仅有文字的静态美,更有灵动的思想、闪光的智慧、生命的气息。
 
图片1_副本.jpg
 
    二、《生命的色彩》校本课程的诞生
    2017年暑假,我们组织初中、小学部德育主任和部分骨干教师组成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制订了校本教材《生命的色彩》编写工作方案,对参与编写的教师进行培训。在编写伊始,我们对参与编写的教师提出这样的要求:《生命的色彩》校本教材应该处处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她应该是唯美的,拥有闪耀着生命质感的文字;她应秉承“大教育”的观念,从更为高远的角度去审视,用更为广博的姿态去践行;她是一本对孩子们具有长远建设性价值的充满魅力的“可读、可爱、可学、可用”的教材。2017年暑假,全体编写组的老师牺牲了整个暑假休息时间,全身心的投入到校本教材的编写中,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召开多次研讨会,讨论教材的编排体系,讨论教材内容的选择,对教材语言文字字斟句酌,反复修改锤炼,经过一个暑假的努力,《生命的色彩》教材就这样诞生了。
    1.课程的总体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塑造自我,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养成良好的性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基,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出美丽的色彩。
    2. 课程的内容体系:按照学生年龄的认知特点,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共编写八本系列教材:第一册《我有好习惯》;第二册《我要感恩》;第三册《我会交往》;第四册《生命的滋养》;第五册《生命的责任》;第六册《生命的成长》;第七册《生命的坐标》;第八册《生命的理性》。这八册内容涵盖了学生品德教育的方方面面,为生命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3.课程的育人价值: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我们在编写《生命的色彩》校本课程时,首当其冲考虑的是课程的育人功能:弥补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命的教育”,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补充“营养”。
 
图片2_副本.jpg
 
    我们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找准课程教育的切入点:
    一年级教材—《我有好习惯》,针对“留守儿童”管理脱节的问题,我们把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教育学生在完成美丽生命的过程中要懂文明、讲礼貌、讲卫生、爱劳动,要能够认识自己、爱护自己、保护自己。
    针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情感淡薄、自私冷漠的特点,二年级教材—《我要感恩》的侧重点放在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懂得亲情、传递爱心、善待他人、学会宽容、悦纳生命。让学生怀着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
    三年级教材—《我会交往》侧重教育学生:如何去对待自己的烦恼,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交往。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格的人。
    四年级教材—《生命的滋养》教育学生:懂得自然界生命的生存法则,要学会适应环境,顽强生活。教育孩子们懂得健康饮食;学会预防疾病;学会运动;学会爱的表达;学会审美;学会创意。 
    五年级教材—《生命的责任》侧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学生向谁承担责任,该怎样承担责任。培养学生在家庭里,要承担做子女的责任;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时,要承担起学生的责任;在公共场合活动时,要遵守社会规则,爱护生态环境,承担起公民的责任。
    六年级教材—《生命的成长》侧重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面对困难,教育学生生命需要做出选择,生命需要坚守:坚守自我、坚守责任、坚守目标。教育学生生命有无限的潜能,生活需要自信,学习需要智慧,只要坚持,都能做最好的自己。
    七年级学生进入青春期,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生命的成长进入了关键时期,“留守儿童”缺少家长引导,往往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帮助学生找到生命的坐标,引领学生人生方向至关重要。七年级教材—《生命的坐标》教育学生学会情绪管理、心理调节;学会拒绝不良东西;学会自醒和自觉;学会竞争。
    进入八年级,学生出现了叛逆心里,八年级教材—《生命的理性》侧重对学生进行理性教育。从生命的永恒、生命的情绪、生命的无常、生命的平衡、生命的秩序、生命的品格、生命的态度等方面教育学生:积极面对焦虑和孤独、如何面对灾害和灾难、如何做到理性和自控、怎样遵守社会规则,培养学生养成坚毅的性格,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生命的色彩》校本教材在我校的整体设计和积极探索下,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系列,为学生生命成长献上了我们“内乡实验人”精心准备的精神食粮。
 
图片3_副本.jpg
 
    三、《生命的色彩》校本课程的实施
    为了确保《生命的色彩》校本教材的有效实施,在师资配备上,我们统一由全校班主任承担教学任务;在授课时间上,每周一晚第一节为全校授课时间;在实施途径与方式上,我们以专题教育为主渠道,以学科渗透、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家校联谊为辅助手段,对学生进行浸润式的教育。
    1.为了提高《生命的色彩》校本教材的专题教育效果,我们把《生命的色彩》教学纳入常规教学管理,教导处每周对班主任开发的“课堂学习活动方案”质量进行把关,学校领导随机推门听课或巡课,督导课堂教学效果。学校组织了《生命的色彩》专题教育研讨活动,由优秀班主任上示范课,其他班主任上展示课和汇报课。在此基础上,我们以学生情感发展体验为主线,总结出了《生命的色彩》专题教育的基本模式,确保了校本教材的有效实施。
    2.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班会、团(队)会开展生命教育,通过创设情景、小组讨论(辩论)、学生展演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活动中,不少班主任把班级学生家长在外务工的工作场景和家长教育孩子讲话的视频制作成课件在班级播放,孩子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3.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看望慰问孤寡老人,让学生体验生命的相互支持与关爱;组织学生到特殊教育学校观看聋哑孩子表演,体验生命的挫折与磨练;组织学生集体观看文体汇演,体验生命的激情与绽放。
    4.开展家校互动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生命教育中来。把社会资源引入校园,让学生开拓视野,体验亲情,充分凝聚“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5. 把校本教材《生命的色彩》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渗透生命教育。我们根据学科特点,确立了不同的渗透重点:
    自然学科突出“欣赏生命之美好”。通过学科学习,认识生命的丰富与神奇。教育学生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还要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其他生命,和自然界的其他生命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思品学科突出“唤醒生命之意识”。通过学科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提升生命质量。
    社会学科突出“领悟生命之艰辛”。通过《社会》、《历史》学科教学,学习中外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使学生认识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文明历史进程中的创造活动,感悟历史人物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及精神风貌,进而了解生命的深层次意义与价值。
    艺术学科突出“感受生命之力量”。通过学科学习,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学会创意。
    语文学科突出“提升生命之价值”。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感悟生命的灿烂;在阅读教学中咀嚼生命的真谛;在作文训练中提升生命的内涵;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生命的质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生命之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心灵变得阳光,让生命变得坚强,让生命质量得到提升。 
    四、《生命的色彩》校本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课程评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命的色彩》校本课程教育的综合性决定了其评价的特殊性,它区别于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评价,也不等同于品德评价。教师要准确、完整地理解,反映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通过多元评价活动,了解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形成的生活态度、养成的行为习惯……总之,我们努力使《生命的色彩》的课程评价适合每一个学生,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主要评价方式有:
    1. 书面考查。组织学生进行书面考查,以了解课程目标中相关要求的达成程度,及时修正教学,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书面考查题型比较丰富,如:选择、判断、连线、涂色等,也设计一两道开放题。尽量采用简单易行又充满情趣的题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经历课程评价,避开把《生命的色彩》的书面考查等同于语文、数学考试一样,增加学生不必要的学业负担。 
    2. 作品展评。《生命的色彩》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可以通过作品形式呈现的。我们组织作品展览进行评价。老师布置学生自由组合成编辑小组,合作办自己的手抄报。然后把每一份小报展览在教室里,由教师和学生进行投票,评出最佳小报奖、最佳创意奖、最佳版面设计奖、最佳新闻奖、最佳插图奖和最佳合作奖。在这个过程中,伙伴之间智慧互补、经验分享、合作创造、建立友谊。这个过程是课程评价,更是学生参与并享受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学校生活的过程,这也正是《生命的色彩》这一校本课程所期望的目标。 
    3. 情境评价。“生活即教育”。根据教材要求,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没有其他学科考试的紧张心理,他们在分享、互动、争论、合作、重构,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心理,为他们将来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4. 建立档案袋。为每位学生建立《生命的色彩》校本课程资料档案袋和成长档案袋,及时收集学生相关课程资料、活动成果、各阶段学习情况和心得体会。
    五、《生命的色彩》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
    校本课程《生命的色彩》实施一年来,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校本课课程实施给学校带来的变化,深刻认识到只有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教学才会改变、学生才会改变!
    一是学生流失明显减少。2016—2017学年是学校创办的第一年,部分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不适应,感觉到生活苦闷,学习压力大,开学前两个月有76名学生流失,小学低年级尤为严重,全学年共有123学生流失。校本课程实施一年来,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学生流失明显减少,本学年除了少部分学生随父母就读转学外,基本没有学生流失。
    二是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们变得阳光、自信,课堂上孩子们小组讨论热烈、大胆质疑、精彩展讲,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绽放生命的舞台。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校园里孩子们遇到老师、领导会热情大方的打招呼。去年秋期我们和省实验中学举行教学交流活动,省实验中学的老师们评价我们的学生:“一点不像农村孩子,和省城孩子一样。”
    三是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明显提升。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是实验学校是抱着对学生健康成长负责任的态度在办学,学校教育给孩子们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他们觉得把孩子们送到实验学校学习放心、安心。
    四是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校本课程实施一年来,通过系统的生命教育,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品德,铸就了坚毅的性格。学生的生活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明显增强。一年来,在县教体局组织的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校园足球联赛、课本剧情景剧展演比赛、童心向党歌咏比赛等活动分别荣获一、二等奖。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明显提升。2018年九年级中招考试,考生132人,一高录取121人,0班录取24人。八年级全县统考,考生636人,全县前10名7人,前100名58人,前1000名318人,前2400名(一高招生计划数)492人。七年级全县统考,考生776人,全县前10名6人,前100名56人,前1000名417人,前2400名(一高招生计划数)632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留守儿童教育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将要长期面临的一个教育课题。今后,我们将在充分征求广大师生和家长意见基础上,对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增强教育实效,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和兄弟学校一道为破解留守儿童教育难题、为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而不懈探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