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菊潭文学

菊潭文学

党员张卫国的离乡与返乡

党员张卫国的离乡与返乡

发布时间:2019-04-30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4-30

 他乡再好不是家,所以我回来了

--记马山口镇马坪村张卫国的离乡与返乡  

 

“你为什么要回来?穷窝里的苦还没受够吗?!”

“正因小时候受了很多苦,所以我才回来啊,让大家不再受苦!”

“哪儿不能安家?为什么非要回来?”

他乡再好不是家,所以我回来了,我要让老家变成让人向往的地方,所以,妈妈,你就别劝我(再走)了!

 

 

2018年元月,和往年一样,马山口镇马坪村在外创业多年的张卫国回家过年,支书朱自君又一次登门。

“国啊,你出门见过大世面,能不能撑头给大家找个事儿干干?你看咱们这里,都成老弱病残了,再不发展,过不了几年,都没年轻人了!”

“如果在我们老家干事,你们觉得干啥好?”

“能干啥?我们除了扒坷垃(种地)、看牲口,别的都不会!”

恰巧镇政府主办返乡人员座谈会,支书推荐张卫国参加。会上领导们畅谈马山近年的发展变化,和对人才回归的渴求,张卫国深受触动,知道自己该回来了,该是为家乡付出的时候了!尤其想到支书充满期待的眼神,张卫国想起了自己,那不得不离开家乡的痛苦!

1992年,成绩非常优秀的张卫国在老师不无惋惜的叹气中,离开了王场初中,16岁的他辍学了!家里实在供不起他,每学期开学时六七十元的书杂费,如大山般让父母不堪重负!看着父母忧戚的面容,他再也不敢坚持追逐自己的大学梦!

小小的他,心里无限悲悯:我的父母勤劳肯干,为什么我家还这么穷?村子里,和我家相同处境的户还很多?和我一样的命运的孩子,岂止三五十个?!

怎么摆脱贫困?怎么改变我和我的父辈、我的伙伴的命运?

无数个难眠的夜晚,这个问题不断冒出,并且越来越清晰!

大学梦落空了,助人脱困走出贫穷的梦清晰的展现了。

16岁的他,能做啥呢?

未到成年,打工也没人敢要。张卫国确实安心地在家,用稚嫩的肩膀和父亲一道挑起养家的重担。

卫国的字写得好,人又利麻,当然是村干部的首选,于是,他成了村委的编外干部主抓计划生育工作;他的母校,王场初中也找到他,把整个学校刻蜡版的差事交给他了,刻一张0.2元,最多时一天能刻六七十张,在当时这可是高工资!毕竟考试的次数是有限的,这样的高工资不见得每天都有,他家的日子还是捉襟见肘!

1994年,张卫国18岁了,当年即应征入伍成为一名义务兵是无限荣光的,农村出来的孩子,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他就立志:一定要活出人样,成为家乡人的骄傲!军营,张卫国刻苦学习业务知识,每项工作都追求精益求精,成了能文能武的多面手”——作为工程兵,他能开挖机,冲锋在工程一线;但走出大型机械操作室,他又掂笔写材料、出板报,挑起领导文书的重任。部队是个大熔炉,三年的军营生活,张卫国早已褪去少年的青涩,变的成熟稳健,善于思考,具有交强的洞察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退役后,他去了天津,他用自己勤劳朴实吃苦耐劳赢得第一份工作,成了生产线上的一名普工。普工做了不到半个月,又因他不怕吃苦、善于琢磨、执行力强,而被任命为组长!

这是一家专门生长自行车对外出口的台资企业,老板看重产品,更注重人品!业务捻熟的张卫国,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由组长、到课长、到经理的职务转换。这时的他在自行车制造业界已是小有名气。这段时间,他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帮老乡介绍工作,一方面通过自身担保,推荐老乡进厂务工,一方面与厂方协调保证不欠薪且尽量高薪。看到乡亲们钱包鼓起来,心情好起来,他打心底感到高兴和自豪!为家乡人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乡亲摆脱贫困,是他梦寐以求的渴望!

摸滚打爬十年多,2009年冬末,轻车熟路,他在天津市开办了自己的自行车厂。

顺理成章,他是家乡人口中交口称赞的“好人”和“恩人”!得益于他帮助的人,超过2000名。

这是他实现的带领乡亲脱贫的短期计划,因贫辍学是他少年时代最大的遗憾,他不愿这样的悲剧再在家乡出现。

但张卫国清醒地知道,能带出来的,多是体力尚可、年纪不算大的中青年,经济收入高了,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土地撂荒等社会问题,不断显露、突出、不可逆转!离乡20年,张卫国亲眼目睹了,生他养他的曾经热闹的村庄,日渐萧条,最终变成消失的村落。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至2018年,他出生的地方岭南组,只剩下13人居住,且有随时搬离的可能!因为这户人家早在5年前已经在集镇买了房!

以前明晃晃的生产路,如今树木荆棘密布,无从通过,野猪獾子在曾经的院落里徜徉觅食……

改善环境、发展项目成了他振兴家乡、带领贫困的不二选择!

要发展必须有人,乐业方能安居!

这些年走能闯北,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最是打动人心!天津蓟州、南阳西峡、信阳郝堂都是最好的启迪!

外乡再好不是家,落叶终是要归根。

想通这一点,张卫国迅速盘卖了自己经营8年的自行车厂,回来了!

他想了,也考察论证过了,就是利用现有条件,一是做林下养殖,二是做生态种植,三是做乡村旅游。

说干就干,张卫国立马注册了“卫国家庭农场”,做好环评手续。2018年农历219日,他的第一批两万只鸡苗运回来了!自己老宅周围,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屋前屋后柞树郁郁葱。漫山遍野不设围栏,小鸡自由逍遥,追逐嬉闹,任意觅食!

散养鸡生长周期长,活动量大,食量也大,单凭山林觅食显然不够,张卫国根据村委推荐,招了五六个来自贫困户家庭的老乡,做为饲养员。日暮时分,饲养员,背着玉米、麦麸,在老宅不远的几个山头固定的位置,投喂!“咕咕,咕咕”,三五声呼唤后,四面八方的鸡如同运动员集合似的,呼啦啦,集结而来。投食点旁边是几个简易鸡棚,搭着五六层的木架,那是鸡们的健身房,也是休息地,避雨所、下蛋窝。第二天一早,鸡外出觅食了,鸡棚空了,员工们逐个鸡棚巡查,10分钟后,一筐筐,一篮篮鸡蛋,出棚了。不用进屋,早有快递调运车等在村边,打包后,直接运走!

在鸡蛋销售上,张卫国真不用愁:他的战友、曾经的生意伙伴们知道他回归家乡,用生态农业带动乡亲的行为,非常支持,主动帮忙宣传。南阳市中心医院是最大的客户。

散养土鸡运营正常后,张卫国启动了第二部计划,发展猕猴桃旅游长廊,即生态种植。

其实这个念头的萌生,早于散养土鸡!

春节时,他到老家近门拜年,就有老年人,给他念叨:国啊,你给支书说说,看看能不能让咱们这里,也像西冲一样?

说这话的是东冲人。

老人嘴里的西冲情况,卫国是知道的。

西冲那里,土地贫瘠,水利不好,交通也不便,农民望天收!种难、收难、卖难。通俗地说。就是种地不赚钱,遇到旱情,更是颗粒无收!所以,2004年左右,牧原分公司在此设立时,乡亲们拍手欢迎,土地不但可以以每亩300元的价格租给牧原公司,保证旱涝都有收成,同时,一些不能进厂务工外出打工留守家里的老人妇女们还可以在这些土地上除草施肥浇水等,挣个“活钱儿”。(注:牧原公司把这些土地租赁后,种植了花卉苗木)

所以,东冲人有些“眼气”西冲人。

张卫国深切体会:土里刨食的乡亲,赢得起输不起啊!

其实支书朱自君也早有这样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马山口镇政府得知张卫国的发展决心,当即表示,树苗、树桩、化肥由政府协调,免费足额供给。

有了镇政府、村两委的坚强支持,张卫国信心倍增。

迅速入组进户谈租地,他的实干与热忱,大家都有目共睹,租地过程,几乎是一帆风顺!不到5天,涉及41280亩地全部签租且租款一次到位。201811月,猕猴桃树苗,齐刷刷地栽植完毕!

养鸡和种树的同时,张卫国“五指弹琴”,推介马坪村的投资优势,创业环境。20189月,张卫国的战友刘勇第一个先来了,走时留下100万元的现金和一句话“帮我把农庄建好啊,质量啊,把握住,以后我们就来这里养老了,这么美的地方,不来住,太对不起自己了,钱的问题,放心吧!”刘勇退役后,一直在天津从事房地产开发,本是南召人,也有着浓浓的报乡情结。无奈家人都在大城市定居了,他把自己对故土的爱,转移到邻县的内乡,交给最信赖的战友。11月,张卫国所在部队的退伍领导也来了,这是一个地质方面的专家,他和刘勇一道,在卫国的地盘走了一圈后,规划方案立马就出来了。打井、修路,张卫国开始了另一轮忙碌——筹建生态庄园。

谈起张卫国的猕猴桃基地,辛庄组的60多岁的马铁虎,兴奋不已:

他说,得亏地给卫国,要不是这,就今年这旱劲,颗粒无收是铁定的了,搭功夫不说,种子化肥全赔了!如今15亩地都流转给了张卫国,不但有了7500元的收入,

张卫国委任他当“工头”,本组的98亩地交与他全权管护,除草、施肥、浇水时,马铁虎,一声吆喝,立马召集10多人。他只需在田间地头看看,都是庄稼活儿的“老把式”,干好好坏,一眼便知,这种“地主”的感觉,让他很受用!因此,他每月还有2400元的工资!

这比自己种地收入多了三四倍!

“这都多亏了卫国啊!他是我们的福星!”

马铁虎反复念叨这句话,说不尽的感激。

同样感恩戴德的是张卫国曾经的邻居贫困户彭有群,残疾且单身,平日里饥一顿饱一顿,衣衫脏且旧。卫国农场建成后,他是第一批工人,每天就做些扫扫绰绰和巡山捡蛋的活儿。大家都叫他“鸡司令”。自从进了农场,“鸡司令”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饭有人做,衣有人洗,享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心与呵护!

“每顿饭都是热乎乎的,还有肉和蛋,味道特别好!”

能够按时吃上热乎乎的饭,彭有群已经很满足了。张卫国又给他每天60元的报酬,更让他欣喜不已!

“能帮人处且帮人,多数人都能做到的,我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得啊!”面对大家的感谢,张卫国非常认真地辩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