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
余关:我省首个村级博物馆见证脱贫攻坚的巨变
余关:我省首个村级博物馆见证脱贫攻坚的巨变
发布时间:2019-04-19
“想不到,看到这些纺花车、织布机,让我想起母亲给我做衣服的场景,太珍贵了。”
“木犁、牛锁头这些农耕用具你记得吗?”
“在这里展示的图片见证了脱贫攻坚的巨变,也看到了扶贫人员带领贫困人口同心共筑小康的梦想。”
……
——南阳电台,河南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记者聚焦这里采访、录制;
——领导、专家、学者在这里视察、调研;
——外省、外市、外县大批人员在这里参观、学习……
这里就是——内乡县余关镇子育村脱贫攻坚博物馆。
据悉,2017年余关镇邀请专业公司设计,总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脱贫攻坚博物馆。该馆面向全镇易地搬迁贫困户征集过去的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包括纺花车、织布机、独轮车、犁、雨帽编制非遗等,先后征集了1500多件,经过筛选分类出了600余件。
据内乡县衙博物馆馆长王晓杰讲这是我省首个村级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博物馆。
捐赠木水桶、釉瓷罐的脱贫户孙义华激动说:“这些老物件捐出来,让子孙后代时刻不忘党和政府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这谢老物件是我以前的苦日子和现在好日子的见证。”
“脱贫攻坚博物馆真实反映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保留珍贵的历史印迹。”该镇镇长邢永海说,“也让没有参与脱贫攻坚的青少年和外出人员,时刻接受深刻的思想教育,感受脱贫攻坚给全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忘党恩砥砺前行。”
据介绍,该镇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紧抓实,通过书记抓、抓书记,形成了“书记带头抓,部门全参与,全民齐行动”的工作格局。紧盯“两率一度”,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春季“双基”提升和夏季“双业”攻坚尽锐出战,秋季“双貌”改善和冬季“志智”双扶有力开展,“四场硬仗”捷报频传,最后一个贫困村报事滩村和650户1666人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从4.8%降到0.82%。一项项行业政策落实到位,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开花,一张张贫困户账单写满幸福……
高质量脱贫攻坚成效在余关落地生根,继续保持全县、全市先进位次。
据统计,该馆开放以来,已经免费接待各界游客3万余人,得到游客的惊叹,成为展示脱贫攻坚成效的教育课堂。
“传承历史,开创未来。脱贫攻坚博物馆共分领导关怀、产业发展、留住乡愁、幸福生活等四大板块,生动再现了子育村村民历经时代变迁,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彩历程。”该镇党委书记路登伟激情满怀,“我们要稳定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脱贫攻坚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以“脱贫攻坚博物馆”品牌建设为载体,一手抓脱贫攻坚,一手抓文化产业,把博物馆建设成为非遗保护基地、对外民俗文化交流基地、脱贫攻坚历程基地、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基地,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独具特色的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