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明实践

文明实践

创新举措抓就业 担当作为助脱贫

创新举措抓就业 担当作为助脱贫

发布时间:2019-04-02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4-02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内乡县人社局注意提高政治站位,立足县情,开拓思路,创新举措,担当作为,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上狠下功夫,通过“推进高质量就业助力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16652人,除已长期就业的7360人外,其余9292人全部参加了技能培训,并通过多种途径全部实现就业,完成培训率、就业率100%的目标。

    一、担当作为,借力借势
    工作实践中,该局积极谋划,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取得县委县政府对就业扶贫工作的重视支持,县成立就业扶贫专班,由一名县委常委挂帅,人社局、产业办、扶贫办等单位为成员,明确了目标任务,即2018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率和就业率必须达到100%。为完成任务,该局迅速制订工作计划,成立专班,作为人社部门三个行业扶贫专班之一,采取专班推进一线工作法和点对点工作法,除深入到一线和贫困劳动力面对面开展工作外,还细化分解任务到各乡镇和具体责任单位,进行季度考核和年终考评,夯实部门责任,为工作目标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该局紧紧围绕“扶贫先扶志”、“输血”变“造血”的脱贫理念,一方面利用电视、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全方位发布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引导贫困劳动力积极主动参加培训实现就业,另一方面印制《转移就业脱贫政策清单》和《送岗到户手册》3万余份分发到每个贫困户中,同时结合送技能、送岗位下乡进厂活动,将政策直接送到企业送给群众,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为顺利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创新模式,寻求突破
    该局以就业需求为目标,采取技能培训下乡进村进企业的办法,把培训班办到一线,办到扶贫点。为此,整合了县就业培训中心、职业学校、农播校和县职专4家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还聘请市内大中专院校和专业技术领域专家,紧密结合内乡产业特色,“一村一品”,分区划片,按不同需求针对性开展培训,在全县形成了人社搭台、全员参与、全面开花的培训声势。如在七里坪乡后会村开展了月季种植创业培训后,该村8名农户建立了月季种植基地,带动本村83名贫困劳动力就业,由于用工需求加大,还吸纳了周边村160余名劳动力,其中包括53名贫困劳动力,培训—创业—带动就业的辐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在灌涨镇参加金钗种植、切纸工、缝纫工培训的163名贫困劳动力,培训结束后直接与该镇的福瑞兹实业、瑞美纸业、华艺服装厂签订合同,进厂务工。2018,该局结合实际采取同时同步不同地办班的模式,共举办培训班117期,培训6691人次,并在10月底进行扫尾,提前实现了培训率100%的目标。
    三、多策并举,助力脱贫
    牢牢抓住脱贫攻坚这个平台,破解思维僵化、方法单一、措施不力的问题,既发挥内乡“产业就业”载体优势,又探索远近结合举措,拓宽就业渠道,助力脱贫攻坚。一是抓好本地资源挖掘。在县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就近办厂、开设车间、开办加工点吸纳就业,各乡镇也组织辖区内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就地安置,全县的家庭农场和小规模涉农企业带动2万余名劳动力(含1538名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二是抓好优质项目吸纳。为培育家门口产业就业模式,该局立足县情,借助仙鹤纸业的集团产业优势,在全县15个乡镇建立加工车间,成为全县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明星项目。目前全县建立扶贫车间133个,共安置农村劳动力7509人,其中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258人,平均带贫率达43%。三是抓好公益岗位安置。结合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将公益性岗位设置与打造“宜居乡村”、“优化人居环境”相结合,因村施策开发卫生保洁员、治安巡逻员、护林员、河道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538个,将人员待遇与工作量和村情实际挂钩,实行动态管理,既解决贫困群众就业,又得到村支两委和村民群众认可。四是抓好劳务对接。为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该局主动出击,经过实地考察与湖北枝江、天津滨海、浙江宁波等地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向外地输出贫困劳动力4000余人,让贫困户变身为“工薪族”,人均月增收达1500元,真正实现了“就业一人、带动一家、脱贫一户”的目标。
分享